首页 > 酒水分类 > 葡萄酒

司马光砸缸的缸在哪里,司马光砸缸的缸指

酒易淘 葡萄酒 2022-07-28 20:02:53

品牌名称:酱香白酒加盟 所属行业:酒水 > 白酒

基本投资:10~50万元 投资热度:

加盟意向:1634 门店数量:534家

索要资料 查看详情

  

  据《宋史司马光传》:“一群孩子在法庭上玩,爬进骨灰盒,他们掉进水里,所有人都抛弃他们。只要拿块石头砸骨灰盒打碎,水就爆了,孩子就能活了。”你看,司马光砸的是个骨灰盒。罐子和骨灰盒是一回事吗?   

  

     

  

  罐、瓮等容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其起源和雏形可以在当时的陶器中找到。1978年,河南临汝县闫村出土一件彩陶罐。它大约有半米高。它的形状是一个口大底小的直圆柱体。它有一张张开的嘴,厚圆的嘴唇,一个很深的肚子和一个平底。底部中央有一个直径约一厘米的圆孔。显然,它不能装水或食物,但它是用来埋葬尸体或骨头的,也就是俗称的棺材。当时的丧葬习俗是将两三件陶器扣在一起作为陪葬工具。考古上称之为瓮葬,也称坛葬,但不限于瓮或坛,还有壶、坛、瓶、鼎等。它们不是专门为葬礼制作的,而是日常用具。埋葬时,在器皿底部钻孔以通风。据说这样可以让死人呼吸,也意味着灵魂会通过孔洞升天。   

  

  我们听不到远古先民说了什么,怎么发音,怎么表达。但是你可以从他们留下的影像知道他们的意思。这件彩陶上画有一幅画,左边是一只白鹇,嘴里叼着一条鱼,似乎表明这件陶器可以盛水来装钓到的鱼。右边有一把石斧,是当时最常用的工具。它有广泛的用途。它还可以作为除了切割和耕种之外的武器,甚至上升到部落首领(巫师)的权杖,被赋予了权威和礼仪的神圣意义。众所周知,这把石斧也揭示了这种彩陶的名称,石斧,正如其形象结合象形文字甲骨文所显示的那样。   

  

  斧立于地,表示其形,即声与斧相近或相同;把斧子砍在地上,延伸它的用途,也就是工作。“福”和“功”合为一个字:缸。所以后人把这种陶形器皿称为坛子,一般用来盛水或食物,但并不局限于食物和饮料,而是有某种祭祀或祭祀的作用。今天,在春节期间,许多地方的人们都有灌水缸和米缸的习俗,祈求无忧的食物和饱腹感。还有装在米缸里的“送灶”供品,送给灶神说好话,保下世平安。   

  

  和骨灰盒功能一样,但似乎缺少神的意义。它是一种基本的家用电器。骨灰盒是之字形的,上面是雄的,下面是瓦片。瓷砖,用泥土制成的器皿;男性,双手举起一个容器。从形状上看,用来盛水或粮食的陶器类似于壶和瓶。它的脖子上绑着一个小口,肚子鼓鼓囊囊的,腹部可能被绑住了。用于穿绳,方便携带和运输。腹部以下变窄,可以放在地上的坑里保持稳定。   

  

  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的马厂式带螺旋纹陶瓮,距今约4200年,高52.2cm,直径19.6cm,底径12.5cm,甘肃省博物馆的这个瓮体巨大,形制完整,纹饰壮观,被誉为“彩陶之王”。其表面以黑线涂以红色,犹如河水的漩涡,漩涡下有起伏的波浪。这反映了先民对水的依赖和对水神的敬畏。似乎也在暗示这个大骨灰盒是用来装水的,容量应该在100升以上。   

  

  看到骨灰盒,往往会想到一个典故:请入骨灰盒。691年,泽帝登基后的第二年,有人揭发文昌右丞和邱相互勾结,武则天下令官员对其进行审查。这个案子不好办。赖君臣的成语叫瓮绳枢,意思是用一个破瓮当窗户,形容家境贫寒。同样显而易见的是,破损的骨灰盒在大多数城中村中非常普遍。   

  

  如果有小孩掉进罐子里,伸手捂住他的嘴并不难,至少可以把头伸出来,不会淹死。但如果掉进骨灰盒,就很难出来了。如果它是一个圆柱体,我   

  

  宋神宗死时只有38岁。这位雄心勃勃的理想主义者一生只做对了一件事:发动政治改革。他只做错了一件事:停止政治改革。有些人指责他不提倡民主制度。我以为这跟指责乔丹(国际篮球明星)不踢球一样不靠谱。在他那个时代,他只能做出符合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选择。   

  

  宋神宗离开了,给他的继任者宋哲宗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哲宗才9岁。这个年纪只适合在妈妈怀里撒娇,显然不适合坐在龙椅上对大臣们发号施令。于是,另一个女人优雅地走到前台。这种事情我们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垂帘听政”(当然还是要老佛爷太后做得漂亮)。这个女人就是太后高,的母亲。   

  

  宋神宗的母亲完全遵循宋神宗的两条道路。具体做法是任命元佑党的保守派精神领袖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也不含糊。十几年的隐居生活,逼得他不得不做一个“变态的人”:一上任就砍下“三板斧”,把王安石九年辛辛苦苦修建的园林全部推倒,尽管很少有人反对免役法,利国利民。   

  

  朱Xi很了解司马光,说他认为凡是让人掏钱买的都是坏事。司马光并不知道。事实上,大多数人都赞成免服兵役。苏轼也看到了这一点,向司马光请教,降职了一大批“深水猛将”,如白菜雀、陆、邓琬、甚至已经脱离新党内讧的吕惠卿也被清算了。他被贬州九年,期间怕喝了会生病,连凉水都不敢喝,还被说是对朝廷不满。   

  

  老党的人也觉得跟新党走得太远了。比如蔡确被贬后,在流放中写了《夏日游车盖亭》十首绝句,被与他有过节的人举报到朝廷。太后大怒,召集群臣商议如何惩罚他。文彦博提出要把蔡确跨省赶到岭南。得力干将范纯仁关切地说:自从丁伟宋朝被训斥之后,就没人去过了。如果这条路开通了,说不定哪天我们就“跨省”了。   

p>岭南与海南当时属未开发地带,瘴气重,是打击政治对手的绝佳流放地。

  

宋哲宗掌权,变法派得势,元祐党人被清算

  

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仅仅在10年后,世界又会颠倒过来。那是后事。写到这儿,我们似乎忘记了一个本不应该忘记的人——宋哲宗。

  

宋哲宗虽然很幼小,但他不傻。当年他老爸宋神宗接待辽国大使,蔡确在宫殿里反复排练欢迎仪式。他感到十分不解,问:“辽国大使是人吗?”

  

蔡确笑了:“他们当然是人,不过他们是契丹人。”

  

“他们既然是人,我们怕他作甚?”

  

高太后其实也是一位具有传统美德的中国女性代表。她曾被后人誉为“女中尧舜”。她弟弟在朝廷做小官,很长时间都没有升职。宋英宗过意不去,想要把他提拔一下。高太后谢绝了,说:“我弟弟能在朝廷上班,已经是天大的恩宠了,怎么能参照前代推恩后族的惯例呢?”

  

高太后是个聪明人,她敏锐地注意到少年皇帝的逆反心态。因此,1093年秋天,高太后病重,召集吕防、范纯仁等人说:“我死以后,皇帝是不会再重用你们的。你们应该有宋朝将西北米脂等四寨放弃给西夏。当年元祐党人处理这件事情,确实过分怯懦。以当时的实力而言,宋朝完全不必以弃地为条件换取和平。章惇把司马光、文彦博、赵禼、范纯仁等十一位大臣,全部安上“挟奸罔上”等罪名。

  

司马光已经死了,怎么办?那就追回赠官和谥号,连宋哲宗当年亲笔为司马光们题写的碑额也被毁掉,他们的后代也遭到贬黜。章惇还欲“掘墓劈棺”,宋哲宗认为此举对国家无益,章这才罢手。

  

孙权劝学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没有学识的)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擦擦眼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名家译文

  

(选自《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赤壁之战·210年》)

  

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从前发生过什么事就够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吕蒙才开始求学。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湖北省武穴市东北),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江苏省苏州市)时代的吕蒙。”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登堂拜母”,表示情义密切),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注释

  

1、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现在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3、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4、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5、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6、今:当今。

  

7、当涂:当道,当权。当:掌管,主持。“涂”通“途”。

  

8、掌事:掌管政事。

  

9、辞:推辞、推托。

  

10、以:介词,用。

  

11、务:事务。

  

12、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3、岂:难道。

  

14、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研究经书)。治,研究。经,指《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书。

  

15、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6、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17、但:只,仅。

  

18、当:应当。

  

19、涉猎:泛览;粗略地阅读。

  

20、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21、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22、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23、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24、益:好处。

  

25、乃:于是,就。

  

26、始:开始。

  

27、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单独翻译为从事。

  

28、及:到了……的时候。

  

29、过:到。

  

30、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31、论议:讨论议事。

  

32、大:非常,十分。

  

33、惊:惊奇。

  

34、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35、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6、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37、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38、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39、即:就。

  

40、更(gēng):重新。

  

41、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对待、看待。

  

4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43、何:为什么。

  

44、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

  

45、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46、遂:于是,就。

  

47、拜:拜见。

  

48、别:离开。

  

【作品鉴赏】

  

《孙权劝学》该文写了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

  

该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文章篇幅小,仅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 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孙权劝学》本文简练生动,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吕蒙的谦虚好学, 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孙权劝学》文中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解析

  

吴下阿蒙:

  

吴下:长江下游江东一带,以三吴地区为核心的一片区域。阿蒙:即吕蒙,吴人极喜加“阿”字,至今依然如此。原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吕蒙原本出生行伍、没有文化,经孙权劝学后渐有学识,以白衣渡江战胜关羽而名扬天下。意思是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多用于他人有了转变,学识大进,地位由低攀高,从贫穷到富有。

  

刮目相待:

  

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孙权劝学》该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

  

该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该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通篇主要记录了人物的几次对白,却生动刻画出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此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孙权劝学》作品的给出的道理启示

  

道理启示

  

一、学习是一个人获取能力,提升素质的途经。一位伟人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学习形成的”。吕蒙等人的变化就是最好的佐证。人非生而知之,人的知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的学习得来的。学习包括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向实践学。“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劳一分才”。自古及今,有所作为者,无一不是酷爱学习之人。非学无以广才,不学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甚至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二、学习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要忍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钉子精神就是“挤劲”和“钻劲”。孙权、曹操等人都日理万机,但他们却耽于书卷,忙中偷闲,苦学不辍。现今生活丰富多彩,诱惑很多,如果忍不住孤独,耐不住寂寞,就很难静下心来系统地学习一些知识,也就很难做到学有所成;

  

三、学习贵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在于推动工作,运用是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带动周围的人一起学习,并且不要以同一种眼光看待他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物。文章最后还说明了在生活中应该礼貌待人,要多多结交朋友。

  

【名家点评】

  

罗贯中:养子当如孙仲谋,吕蒙谈笑便封侯。 白衣摇撸真奇计,一举荆襄取次休。

  

作者介绍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本 名

  

司马光

  

字 号

  

字公实、君实

  

号迂夫,晚号迂叟

  

所处时代

  

北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河南光山县

  

出生时间

  

1019年11月17日

  

去世时间

  

1086年

  

主要作品

  

《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

  

主要成就

  

主持编纂《资治通鉴》、历仕四朝,政绩卓著

  

籍 贯

  

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官 职

  

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追 赠

  

太师、温国公

  

谥 号

  

文正

免费咨询
免费获取加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