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水资讯 > 酒水新闻

口子酒50度纪念版价格,今生缘42度窖藏价格

酒易淘 酒水新闻 2022-08-11 10:03:18

品牌名称:酱香白酒加盟 所属行业:酒水 > 白酒

基本投资:10~50万元 投资热度:

加盟意向:1634 门店数量:534家

索要资料 查看详情

  

  原标题:稻田之心   

  

  【中国故事】   

  

  作者:王飒(青年作家,发表过散文和纪实作品)   

  

  没有人对父亲最好,只有稻田。   

  

  没有人让我父亲最骄傲,只有稻田。   

  

  梅雀水仙画轴(清)吴欢   

  

  在黔北仁怀山区种了一辈子地的父亲相信,稻田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正是它的无私奉献,让父亲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没有挨饿,没有卑微,让他掌管的家庭在寂静的山村里活出了应有的光芒。   

  

  稻田是我父亲的命根子。   

  

     

  

  80年代初,父亲被分配到像宝石一样镶嵌在大山里的稻田。稻田有的在山肩,有的在山弯,有的在山窝,有的在山脚。它们是在生产队的组织下,根据远近、大小、胖瘦,抽签分配的。   

  

  紧紧地抱着纸团上的稻田,爸爸哼着小曲儿,马上回家告诉奶奶和妈妈。   

  

  一座百年木屋里,灶前的奶奶正在往灶膛里送柴火,灶后的妈妈正在往锅里烤干饼。在等待分田的心情下,做饭的火和烟成了眼前的欢腾。   

  

  “分了,分了,分了……”父亲破门而入。“龙井、豆都儿、窝窝儿、连连儿、沟边边、水井湾、山儿树、范北、新田、马塘田。不多不少,整整十座山。”就像孩子的名字,父亲一口气把土地给了祖母和母亲。   

  

  每个秋田都有自己的名字、历史或故事。就像人一样,它有历史,所以要善良。嚼着干年糕,父亲在每一座山头的稻田里,都啃出了前世和家人的未来。   

  

     

  

  从除夕开始,父亲就一心想着稻田。   

  

  神龛前,父亲祭祀完祖先后,拿了一点祭祀用的食物,放在碗里封口。然后放在神坛上,等到元宵节再取下来。在这个碗里,我不知道父亲的愿望是什么。   

  

  在我能记得的时候,我问父亲,父亲只说:“今年什么庄稼好?正月十五在碗里找。”   

  

  难道说,神龛上那个神秘的碗可以种庄稼?我不明白。   

  

  左等右等,元宵节到了。碗一打开,父亲看了看,欣慰地抬头看着母亲:“今年小米最好,玉米、小麦、高粱次之。”母亲微笑着回答:“好吧,上帝在照顾我们。”   

  

  15日神龛上的碗中食物全部发霉,呈现出白、黄、红、绿等颜色。妈妈,白色代表大米,黄色代表玉米和小麦,红色代表高粱,绿色代表蔬菜…   

  

  我明白了。这是多么神奇的祈祷啊!   

  

  只要下雨,父亲总会在三三三五四年第一声春雷响起的时候听。一月,它在坟墓里打雷,二月,三月,它在外壳里打雷。   

  

  幸运的是,第一声春雷总是在农历二月到来。二月春雷,像我父亲在农事仪式上的表现。   

  

  静观天象,依时耕种,是作为农民的父亲最基本的素养。   

  

  清明节前十几天,父亲把年前买的稻种用温水泡了一天一夜,然后撒在事先准备好的大棚里。父亲们无微不至,像呵护新生的孩子。它们不仅要用肥泥给它们做“窝”,还要盖一层有机质含量高的灰土“被子”。   

  

  大约一个星期后,蓓蕾出土了。天热的时候,父亲还要开个棚子散热放水,怕他们“中暑”;天冷的时候,爸爸还得关棚取暖,怕他们着凉。   

  

  漫山遍野,绿意渐浓。在温暖的棚子里,秧苗长得很快。背着犁耙,牵着一头水牛,父亲正式下地整顿秧田。   

  

  父亲的秧田每年都是在肚子里定的。肚子在山腰上,形状像壮汉的肚子,所以叫肚肚。收获后,父亲通常不排水,而是把它变成冬季稻田,以便来年承担起培育秧苗的责任。   

  

  在翻耕两次并耙平后,我父亲割下了半高的幼苗,如油麦菜   

  

  在秧田里,厢与厢,平苗床都暴露在水中。在隔间之间,有一个装满水的隔间沟,用来保证苗床和幼苗有足够的水。它是我父亲用许多天建成的。   

  

  秧田整改后,秧苗已经长到食指那么高了,该从大棚移栽到野外了。   

  

  育苗前,父亲会撕掉大棚膜,让幼苗在阳光下或风雨中独立生长三两天,再为它移窝。只有经过锤炼的幼苗,才能抵御温室外的入侵。   

  

  在几个农民的帮助下,插秧开始了。弯腰,面向苗床,屁股朝上,左肘搁在左膝盖上,右手从左手指向小苗,一棵一棵,小苗小心翼翼地栽进苗床。从现在起到秋天,我的父亲和农民将向稻田鞠躬千百次。千百次,要反复和稻田商量;千万次,明白稻田从来不会亏待他们。   

  

  “布谷鸟,布谷鸟,收割麦子,播种山谷……”山坡上的树丛里,布谷鸟催促忙碌的口号传来,他的父亲抬头喊道:“你到底在催促什么,尽管你的腰已经断了?我们休息一下,忽略它。”   

  

  每个人都被我父亲的俏皮话逗乐了。坐在田埂上,抽着烟,父亲和农民们“看”着一片绿油油的稻田;我感受到的是向稻田弯腰的尊严,而不是向任何人。   

  

  清代杨柳青彩色年画《瑞启春台》   

  

     

  

  插秧后,父亲开始   

整治稻田。

  

抢收完头年轮作的油菜、小麦或蚕豆后,将近一个月时间里,父亲都在盼雨的日子中度过。

  

谷雨时分,春雨渐增。

  

夜雨中,父亲始终睡不实,不时探听屋外雨声。天亮了,雨还未停歇,父亲就迫不及待。“这雨,够整田了。”

  

戴上斗笠,披上蓑衣,扛上犁耙,牵上水牛,行于山路。父亲躬耕身影,是山村春天特有的音符。

  

一夜春雨,稻田浸饱了水。山沟沟里,春水满怀热情朝稻田奔去。

  

田里,父亲枷起水牛。

  

耕牛在前,犁头在中,父亲在后。父亲一手扶住犁尾,一手高举撵牛棍,在他一声声“上、下、走、转、缩”的吆喝中,懂事的耕牛甩起尾巴朝前犇。犁铧过处,泥土翻滚,春水搅和,虫子呛出……有虫子,八哥、喜鹊、乌鸦也前来捧场,树丛中的布谷声和父亲的撵牛声,成了对唱的山歌。抢水整田,是黔北山区最具韵味儿的节奏。

  

遇上雨水偏少的年份,父亲与母亲还要半夜打起马灯迎雨整田。天亮时等我们醒来,一丘田已整治完毕。“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抢水整田,是祖先留下来的时令记忆。

  

父亲是整田高手,一丘田,要反复犁十来次,每一次,都要走不同的犁径,尽可能保证泥底都犁过,那样泥底才结实,才稳水。每丘田的肥瘦不同,有机质土壤厚度不一,犁的深浅程度、泥水混合搅拌的次数也就不一样。稻田田坎,要用专门锤田坎的棒棒锤牢固,再用耙子扯田里的稠泥糊上。稻田四周,也要打理得干干净净,不让杂草烦了稻禾。父亲常言,这是出大米的地方,必须干净整洁。父亲打理的每一丘田都不漏水,母亲形容,水像装在碗里不漏一滴,除了天上的太阳,没有谁能奈何它。

  

祖传的整田技艺,总是要传下来的。

  

莲莲儿田里,父亲开始教我手艺。记忆深处,父亲从未教我学过什么,也从未要求我学什么,包括上学,你考零分还是满分,他都一个表情。倒是整田,他教得特别上心。父亲有几门手艺,村中他是有名的石匠,家中他是篾匠,为家中燃煤还当挖煤匠,为有酒喝还会烤酒。父亲觉得,有艺不孤身。整田,是父亲唯一留给我的技能。有田,能种地,什么时候都挨不了饿,这是父亲教我的最基本的谋生之道。

  

田全部整治好后,父亲便要求我们一篼一篼从牛圈里往田里背牛粪。“春天你背多少肥到田里,秋天就能背多少谷子回家——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

  

  

小满后,秧子已长到筷子那样高,眨眼工夫就要开始插秧。

  

头一天,父亲向母亲交代:“晚上,把腊肉准备好,整点腊肉骨头和白金豆一起炖,吃饭才有滋味儿……蒸好麦粑,打几斤酒回来……”

  

第二天清晨,还未等父亲赶到秧苗田,帮忙的农人就已经到了。不用问路,不用带路,哪家的田在哪里,农人们闭上眼睛也能找得到。田,是他们最熟的朋友,最亲的人。

  

近二十个人,约莫十点钟,秧拔完了,又将秧子背到每一处丘田里。

  

此时,灶房里的母亲,已将饭菜倒腾得令人垂涎三尺。站在开阔处,我扯起喉咙喊向父亲和农人,让他们回家吃饭。饭桌上,父亲总爱劝两杯。小口喝着酒,大口吃着肉,农人们始终感觉不到大忙季节的疲惫。

  

饭后,父亲的“秧门”正式打开。

  

顺着田的朝向,两个人先拉绳子顺绳插秧定大行,行距大约两米,这两米范围就是一个人的插秧区域。大行里,依据窝距五寸、行距八寸的大概要领,每人再插七行,行行都要齐整。弯腰、伸腰、退步,历经数不清的姿势与动作,一丘波光荡漾的稻田,披上绿装。

  

伸伸腰,深吸清新暖风,父亲与农人们,品尝出稻田沁人心脾的滋味——“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时至傍晚,插秧结束,“秧门”关上。

  

屋内,暖色灯光下,父亲劝起累了一天的农人畅饮解乏。猜拳的声音,时断时续的小调,醉了山村,醉了初夏。农人醉意里,我看到他们手脚上,满是砂粒划破后的伤痕。这些引不起农人疼痛的道道口子,在他们粗犷豁达的性情里,成了无私稻田编织的勋章。

  

  

插秧后,水,就成了父亲的头等事。

  

隔三岔五,父亲总往田坎上跑。雨天,担心雨水冲垮稻田;晴天,担心秧水被晒干。最让他焦虑的,还是夏天久旱无雨的日子。

  

为给稻田补水,父亲要到很远的地方抬抽水机抽水。十余台抽水机,很快将小池塘的水抽光。塘见底,仍不见雨,咋整?

  

盼雨,父亲望眼欲穿。傍晚,天边边泛起火烧云——早晨烧天不等黑,傍晚烧天等半月。雨,一时半会儿落不下地。

  

不能再等,必须找水。

  

为救肚肚儿田,父亲来到一个叫响水洞的地下水泉眼边等候。排队两天后,轮到父亲放水了。这时的肚肚儿,田坎边已经裂出小口,好在,它马上要解渴了。

  

那晚,父亲邀我跟他做伴。来到洞口处,我为父亲打上手电。借着手电光,父亲用锄头掏沟、分流、放水……

  

一个小时后,响水洞的地下水,叮叮咚咚流进稻田。稻田边微弱的手电光下,我看到父亲对着秧子的黝黑脸庞露出憨笑。

  

跟在父亲身后,我与父亲返回响水洞。响水洞外,父亲寻得一处岩壁平台。

  

攀到平台上,我与父亲依偎着,等待水静静地流淌,守候着稻田里的酣畅。不知什么时候,我睡着了。

  

等我醒来,身上盖的,是父亲带来的大衣,头枕着的是父亲的衣裳。抬起头,我看到满天星斗,还有两三百米外的父亲,口中衔着手电,双手正抓起泥巴糊已裂口的田坎。

  

为了稻田,为了家人,父亲不敢停歇。我没有呼唤父亲,泪水却被父亲深夜劳作的身影唤出眼底。

  

田中有水,稻子得救,薅秧必不可少。

  

大暑前,稻浪里,父亲照样弯着腰,用双手抓扯水草,用双手刨松稻子根部的泥,让其根须更发达,长的秧子才壮,结的穗子才丰实。

  

临近立秋,稻子经过父亲精心培育,开始抽穗了。

  

蛙声里,父亲在田坎上踱来踱去,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扶起一窝水稻,父亲数了数,分蘖的稻子,整整二十根,每根抽出的穗,谷粒三百多。

  

将一根稻穗放在鼻子前,父亲闻了闻,真香,这稻花味儿,跟碗里的香气是一致的。记忆里,父亲从未亲吻过他的子女,可在稻田里,他要反复地闻、反复地亲吻。

  

白露左右,稻田里的稻穗弯腰向土。一株株弯腰的稻穗,是稻田给父亲还的礼,是给父亲最厚重的回报。

  

赚了!父亲说,这是世界上最牛的买卖。父亲在稻田里数万次弯腰,换来的是稻田百万级的谦恭回敬,换来的是父亲弯腰后挺直的腰身。父亲说,这人世间,只有稻田对他最好。稻田的心,才最真诚,才最无私,你对它谦诚,它必报你收成。

  

摘下一株,父亲在掌心揉搓起来。脱壳露出来的白米,让父亲的口腔与肠胃,溢出四季的香甜。

  

  

转眼,收割季来了。

  

此时的父亲,总要骄傲地查寻、比较,看看谁家的稻子还高傲地站着,是否还有招惹蜜蜂的稻花。“白露不低头,割来喂老牛”!再看咱家的稻田,金灿灿的,沉甸甸的,微风拂过,沙沙低语。

  

自鸣得意的父亲等起晴天,准备秋收。

  

集镇老街,铁货铺里,还未等父亲开口,陈铁匠迎面就问:“王大哥买镰刀吧?”何种季节,农人在小镇上的何种心思,都逃不脱陈铁匠的眼睛。

  

“是的,陈师。”

  

“几把?”

  

“五把。”

  

“好。今年谷子还行吧?”

  

“是行喽。风调雨顺,田儿争气,谷子太好,你这镰刀,怕要割坏嘞。”

  

“没事儿没事儿,我这镰刀质量保证,割坏了我赔。”

  

“谷子好,镰刀割坏了我也乐意,不要你赔……”

  

“哈哈哈……瞧你这大哥。”

  

父亲提了镰刀,再买块肉,神气十足往家赶。

  

第二天,趁着好天气,父亲又请来农人,一镰一镰,弯腰挥向稻子。稻田里历经春秋与风雨的水稻,一瞬间就被农人割进手中。它们一把一把被捆起来,又被晒在稻庄上。

  

稻庄上晒了两天后,乌云压过稻田。见我们抢收稻谷的奔跑,路过的农人,以及在村校上完课的老师,都纷纷赶来帮忙。你一抱、我一背、他一挑……雨还未下地,父亲的稻谷就被迎进堂屋。

  

父亲感激的方式,还是一杯酒、一碗肉。被死活留下来的农人和老师,猜拳自然少不了。秋雨声里,他们喊出一年的春夏秋冬、苦辣酸甜。旁边的父母亲,斟酒添菜,脸上掩饰不住颗粒归仓的神采。

  

  

田间地头,催人春耕的布谷声再也听不到。把夏天撕扯得热气腾腾的知了,也许回归了泥土。秋分时节,只顾奉献的稻田,开始短暂休闲。门前白杨,树叶开始发黄。

  

秋天越来越分明,可父亲,仍像春天一样奔忙。

  

金风细细,夜幕低垂,长庚星高挂。李支书家里,父亲正与支书商讨起卖米事宜。一家人的开销,全在谷里。

  

“现在急用钱不?”李支书问。

  

“不怎么急,就是想把卖米的消息放出去。”

  

“那好。现在卖,你晓得的,价格上不去,晚些时间价格上去了才出手。我记好你要卖米的事了。”

  

辞别李支书回家后,母亲念叨起来:“过几天赵大爷家结儿媳妇,要送礼五块;买两个猪崽养殖,要花四五十;天凉了,要为孩子们添点衣裳……”

  

父亲将大米背到离家十多里的集镇上。

  

太阳偏西,仍无人问津。赶集人,街坊人,仿佛家家都不缺米。风调雨顺年景,大抵如此。

  

场散尽了,父亲只好将米存放在熟人店铺里,等下个场期再来卖。

  

那天下午,我从集镇的初中放学,正出校门口时,看到父亲远远的朝我招手。

  

一眼望去,父亲忽然苍老了许多。身上的涤卡布衣裳,脚上的解放鞋,已经发白。我感觉,他的腰身大不如前,单薄且不那么直,兴许这是侍弄稻田长期弯腰造成的。这是我刚刚会了与父亲年纪相仿的老师后,再瞧父亲时得出的结论。

  

从放学的人流中,我跑到父亲跟前:“爸,你怎么在这儿?”

  

“还不是卖米嘛。没卖成,身上没钱嘞……饿不饿?要不,我找家熟人馆子,赊碗羊肉粉你吃。”

  

“不饿!爸,我们回家。”

  

父亲从衣兜里摸出一把瓜子递给我,这是他早上从家出发时带上的,为接我时给我解馋。父亲从早晨到现在,连水都没喝一口,肚子难道不饿,就不想用瓜子塞塞牙缝?

  

十多里路上,父亲的背影,在夕照中越来越瘦长。父亲给我揣的葵花籽,让我嗑出最深沉的记忆——父亲接我放学回家,从此再也没有了!

  

第二个场期,父亲低价卖了米,每斤七角八,比收谷前低二角五。父亲心痛好久,那可是好田种出来的好米啊!

  

步入深冬,买谷买米的人找上门来。看来,李支书的话,管用。

  

买谷买米人家,大都没田或少田,父亲理解没米的难处,赊欠,当是可以。不抬价格,去年多少,今年就多少。父亲处事,跟他种的稻谷相似,身上有芒,内心却跟米一般纯实。

  

一年又一年,一家人生计,全靠稻田。稻田,是父亲最为骄傲的比儿子还要成器的家庭成员。

  

现如今,父亲去世多年。难以实现机械化的山区稻田里,农人的耕作技艺仍在传承。母亲坚持父亲观念,一定要我们成为爱田的人,万不可忘了它恩深义重的情分和农人的本分。

  

——稻田的心,就是我们的心!

  

(图片来源:首都博物馆“四时风物岁华中”之“日下春和”——北京岁时节令文化系列展)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11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费咨询
免费获取加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