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所有品牌或品牌都使用的逻辑。简单来说,就是“自上而下”的打造品牌形象。
有句话叫“取法为上策”,其实也是这个意思。我先树立了1000元的品牌形象,然后800,800元都卖不出去,价格慢慢就到了500元。好了,消费者接受了,觉得这么高大上的东西价格还可以。买两瓶喝,厂家也能接受,因为出厂成本100元。
如果一个品类想要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或者一个品牌想要影响消费者的心智,大部分都有完整的系统架构。比如威士忌,有完整的文化、历史和价格体系(年份是最明显的骨架),他们在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抢市场。
先不说威士忌,现在来说说现场配送。为什么新崛起的“白牌”需要先找龙哥、薇雅李佳琪发货,再找自播或者找中小主播发货?因为这种[金字塔]式的宣传或投放策略最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他们对品牌的接受度越高,溢价就越高。
威士忌也是如此,主要是为了维持刚进入中国时的中高端形象。中高端人群购买力强,能吃得好,但这显然不够,因为更大市场的人很少消费一瓶300元以上的酒(描述不是那么准确,但意思应该是明白的)。也就是沉入市场的人。我该怎么办?他们是中国的大多数人。你从他们身上赚钱了吗?
威士忌厂商的选择是为了赚钱,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100元以下甚至50元以下的苏格兰和美国威士忌被引入中国,这些白酒赚的钱,如果算总账,可能已经高于某个高端系列(比如Legaverine)。
“祛魅”的过程已经在进行了,因为没有这一步,亲民,传播,就赚不到更多的钱。威士忌很大概率会经历和红酒、啤酒一样的过程,也就是成为一种更加通用的酒精饮料。在这个过程中,会涌现出更多的中小品牌,这个小垂直品类会有财富再分配的机会。
我个人预测是3-5年内。中国的C端消费市场不会允许一个品类有五年以上的缓慢进化期。
- 上一篇:匠心名人汇,匠心酒
- 下一篇:如何鉴别乳白瓷汾酒,老白汾酒包装里面有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