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水分类 > 葡萄酒

太和经典酒53度,太和经典酒53度多少钱

酒易淘 葡萄酒 2022-08-16 18:00:15

品牌名称:酱香白酒加盟 所属行业:酒水 > 白酒

基本投资:10~50万元 投资热度:

加盟意向:1634 门店数量:534家

索要资料 查看详情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草原蓝乐队”正在排练。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爱好音乐的农牧民成立乐队唱响草原,民间爱好者成立博物馆展示特色藏品.近年来,内蒙古鄂托克旗通过扶持曲艺队、家庭文化户等方式,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延伸到基层,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满足农牧民特别是偏远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内蒙古鄂托克草原上,传来悠扬的马头琴之声。一个由几十人组成的民间艺术团正在为当地农牧民表演,他们的笑声在草原上回荡。   

  

  这支民间艺术队伍被当地农牧民亲切地称为“草原蓝乐队”。" 30多年来,我们的歌仍然在草原上流行."乐队创始人、58岁的牧民那音太感慨地说:“现在,像我们这样的民间艺术团队和家庭文化户越来越多了。农牧民的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加大对民间艺术团队和家庭文化户的支持力度,将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范畴,满足农牧民特别是边远地区农牧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组建乐队   

  

  给农牧民带来欢笑。   

  

  纳音台生活在胡和,陶勒盖嘎查生活在鄂托克旗。他的家不仅是嘎查的小型文化活动室,也是乐队的排练室。近百平米的房间里,马头琴、胡俟、扬琴、三弦等乐器齐全,各种书报摆放整齐,墙上挂着乐队的荣誉证书和照片。   

  

  说起乐队,口齿不清的声音太健谈。30多年前,从小热爱音乐的那音太和妻子、邻居组建了当地第一支农牧民民间乐队。那达慕每次有集会,都会为周边村镇的农牧民表演。   

  

  买不起乐器,玩家就自己做;如果不知道曲目,自学或者请教老艺术家;路途遥远,骑马或者骑摩托车。路途遥远,日晒风吹雪打很正常。虽然辛苦,但是“看着大家脸上的笑容,也是值得的!”那声音太让人回忆了。   

  

  1996年,内蒙古在全区文艺发展普查时,发现了这支由农牧民组成的乐队,观看了他们演奏的原生态民歌。不久后,乐队被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命名为“草原蓝乐队”。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逐渐丰富,乐队的发展面临表演形式单一等瓶颈。“如果你想让更多的人喜欢我们的表演,你就必须在继承中创新,提高你的专业能力。”那声音太大了。从2012年开始,七里加大了对民间文艺团队的扶持力度:七里文化馆、乌兰齐木的专业老师定期上门免费辅导培训,指导团队成员创作编曲新歌;乐队从过去单一的民乐表演,发展到包括民乐、歌舞、好来宝等多种表演形式。旗里还免费为乐队修建了排练室,并提供了更多外出演出和比赛的机会.“草原蓝带”焕发出新的活力。   

  

  “传统民乐加上新的内容和形式特别吸引人,大家聚在一起都很开心。”经常来看演出的牧民额定乌拉说。   

  

  随着周围农牧民的热情日益高涨,乐队从最初的4人发展到现在的53人,成员年龄从7岁到76岁,演出近2000场。“大家因为兴趣爱好聚在一起,每次排练都会远道而来。”53岁的队员吴笑着说,乐队加深了农牧民之间的感情。   

  

  如今,鄂托克旗类似的民间艺术团队有126个,农牧民演员1600多人,每年演出1000多场。   

  

  开办博物馆   

  

  延续传统民俗和文化   

  

  在鄂托克旗西部的乌仁都西山脚下,当地牧民毕力格建造的博物馆以岩画吸引了许多游客。   

  

  杨四清,52岁,毕力格人,在五仁都嘎查长大,放牧时经常在山上发现各种各样的岩画。在一次摄影爱好者的旅游中,他看到了摄影师相机里的岩画图片,意识到可以通过摄影把岩画“拿回来”。从那时起,杨思晴在毕力格拍摄岩画,自2013年以来,已拍摄了近千张照片。   

  

  2016年以来,在旗文化旅游局等单位的支持下,入选嘎查家庭文化户的杨四清毕力格开始筹建博物馆,展示数百幅岩画、传统民俗产品和动植物标本。2019年,这个160平米的小博物馆正式开馆。   

  

  “我很满意能有更多的农牧民来到这里,看到这些承载着历史文化记忆的物品,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杨思晴对毕力格说道。   

  

  近年来,鄂托克旗通过提供文化活动设备、场地、资金等方式扶持家庭文化户。使家庭文化户在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活跃农牧区人民文化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全旗共有家庭文化户182户。我们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对它们进行分类。有娱乐文化户通过演奏乐器、唱民歌等方式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纳音台就是其中之一。”鄂托克旗文化和旅游局文化综合股股长乌云毕力格说,“还有杨四清、毕力格等展示文化户,展示文物、民族文史用品或非遗作品,供群众参观欣赏。”此外,还有知识型文化户,为周边群众提供读书看报和技术推广。   

  

  建立一个培训中心   

  

  传承和创新民间技艺   

  

  在鄂尔多斯挂着“乃日”(蒙古语意为娱乐)牌匾的蒙古包里,一位老人正在指导几十名学生演奏民族器乐。   

  

  63岁的老人芒来巴特尔是鄂托克旗的民间艺人,也是自治区非遗鄂尔多斯“乃日”的代表性传承人。“‘乃日’是在鄂尔多斯广泛流传的一种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以鄂尔多斯民歌、舞蹈、器乐等即兴表演为主。   

”芒来巴特尔介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对传统文化技艺产生了兴趣。为此,2018年起,旗里提供资金、场地等支持,开设了传习所,邀请非遗传承人免费教授群众技艺。“我将电子琴等现代乐器与原生态的民族音乐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全新的效果。”芒来巴特尔说。

  

33岁的牧民宝音娜,已经跟芒来巴特尔学习了3年乐器演奏,虽然家距传习所50多公里,她总会按时前来,“我在这里学会了三弦、打琴等乐器,现在也是我们嘎查民间文艺队的一员了。”59岁的阿拉腾布拉格也是传习所学员,“90%以上的学员都是农牧民,大家会定期集中训练,希望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如今,芒来巴特尔的学员达到300多人。

  

“我们以下派文化指导员的方式,建立家庭文化户专业技能轮训制度,线上线下结合开展授课,面向农村牧区定期举办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器乐等培训,年均辅导人数达5000多人次。”鄂托克旗文化馆馆长达古拉介绍。

  

文艺演出如何贴近群众,受到欢迎?沙日布日都嘎查民间文艺队队长杨乌拉创新节目形式与内容,创作了200多部小品、微电影等,“我们的创作围绕农牧民生活,在短视频平台上收获了许多点赞,还吸引了不少高校学生来参与创作、实践。”

  

“民间文艺队和家庭文化户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使文艺活动延伸到农牧民家庭,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在推动文化传承、农牧区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鄂托克旗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乌云特古斯说。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24日 11 版)

免费咨询
免费获取加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