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村,位于山西省汾阳市西北山区,距县城14公里,属御道河镇。从城北的汾酒大道转452县道汾湘线,一路向西。这是一条美丽的乡村公路。道路两旁长满了绿色的杨树和柳树,还有逐渐上升的田野,长满了核桃树、玉米和谷子。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远处青山隐隐,在天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路上偶尔会遇到牧羊人赶着羊去吃草。夏末,田野郁郁葱葱,推开窗户,土地和树木的清新气息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到了向阳村的尽头,转到汾湘线右侧的一条下坡路,再经过一段曲折的农村水泥路,就到了马家社村,也是这条路的最后一个村。
村口是一个简易的村门,两个砖柱上盖着大红瓦,红柱上是不锈钢管,中间是红色的大字“马家舍村”,上面塑着两条金龙。
马家社村名来历不明,可能来自马姓,因为有很多村是以村民姓氏命名的。马家社在村庄合并的浪潮中与邻近的向阳村合并,现在是一个自然村。村里有300多名户籍居民,现在常住人口大概有六七十人。
村子的主要街道是黑色的柏油路,巷子是灰色的水泥小路,通向每家每户的门口。这几年,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偏远山村的农民切实得到了实惠。早上刚下过雨,地上泥泞不堪,无法工作。村民们吃完早饭出来,三三两两地站在路边聊天。
沿着宽阔的柏油路走进村子,一排排红砖房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排与排之间形成平坦的小巷,干净整洁。路边铺着红砖,砖缝里长着低矮的绿草,两旁竖立着灰色的水泥杆,一侧安装着一排白色的太阳能路灯。红砖墙刷着半白油漆,红色标语:“护林防火人人有责”“两学一做关键是讲政治守规矩”.
村中心路上停着一辆“福田五星”三轮车。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正在卖。车上装满了东西,有各种蔬菜水果粮油副食。小伙子背着一个黑色的包,不用喇叭喊,但周围已经有一群人了,大多是老人和老太太。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买了些桃子,站在路边用刀剥着吃。
跟着老村长郭淮,我们去了村里唯一的寺庙——关帝庙。这条水泥路很宽,村民院门口堆着褐色的核桃树枝。这些是地里核桃树修剪过的树枝,拉回来当柴火做饭。门前的小菜园里种着豆子和西红柿。高高的架子上爬满了长豆角和藤蔓,一串串的长豆角在宽阔的绿叶间,时而开出几朵玫瑰红色的花。路边坐着一位穿着白衬衫的老人,身旁放着一台小收音机,播放着抑扬顿挫、长调的晋剧。
马家村的关帝庙俗称老爷庙。据现存碑刻记载,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清乾隆、嘉庆年间重修。它已经有445年的历史了。寺庙坐北朝南,现存三孔窑洞为正殿,即观音殿、关帝殿、真武殿。庙前原有的木质前廊早已被毁。二楼单檐硬山顶的建筑是玉皇阁。正殿两侧有东、西大殿,均为砖砌窑洞。田前村里以前是粮库,现在空着。多年未修,早已杂草丛生,破败不堪。
我在虚拟世界遇到了一个阿姨
老人的院子很大,新改建的红门可以开进车。前排八间带走道的砖窑洞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老人的四个孩子都搬到城里住了。现在院子里住着两对老夫妻。近几年,孙子结婚后,大儿子和
儿媳也回来了。宽阔的院落,干净整洁,井然有序。中间铺着红砖甬路,两侧筑着低矮的花栏墙,把院子分为两半,右半边种着蔬菜,左半边种着桃树、苹果树,老人身手敏捷地上树给我们摘了两个大桃子,有着诱人的颜色。树下摆放着蜜蜂箱,嗡嗡的蜜蜂在蜂箱边绕着飞来飞去。房前的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绿色的葡萄,下面火红的大丽花开得正艳。
老人家里吃的是山泉水。村外沟里有泉水,村里修筑有水窑储存,水抽到高处修筑起的另一个水窑,然后通过管道再输送到各家各户,算是独立循环的山泉饮用水系统。老人的水管就安装在前墙上,下面放着水翁,到是方便。
跟着伯母进入房内,放置蜂蜜的房间算是储存间,地下放着几个低矮的白色塑料桶,老人打开盖子,用铜勺子给我装蜂蜜,淡黄的是槐花蜜,深红的是枣花蜜。老人的蜂蜜很便宜,统一都是20元一斤,透明的蜂蜜看起来很正宗,我买了两塑料桶4斤,老人说75就行,我给了80元没让找钱,老人又给我拿了几个桃子……
老人家的经济条件在村里算是比较好的。靠墙边简易的彩棚下放着一辆农用三轮车,还有一辆车罩着罩子,那是老伴的电动车,两万六、七买的,开着去城里很方便。
老人今年72岁,老俩口身体还算健康,老伴原来是村里的电工,现在养着17、18箱蜜蜂,每年带着蜂箱出去采蜜,离石、孝义、汾阳,哪里有花去哪里,花没了就回家。家里还种着17、18亩地,老伴去外地放蜂的时候老人一个人作务地里的玉米、高粱,早晨4点钟就起来,走40分钟的山路到地里,干活到9、10点左右,再走路回家。老人说回家是下坡路,半个钟头就回来了!独自家两天半就锄4、5亩地!看着70多岁的老人,听着轻松的语气,真是有点难以置信!
老人说播种是雇机器,工钱是种一亩30元、旋一亩50元,秋天下来结算,但只能自己收割,小型收割机器不来这里,因为这里地块高低不平,坡地多,边边角角多,路也不好走。
从老人家里出来,老人和我们又转到村里的主路上,卖东西的三轮车还在,老人让我们去一位大嫂家看看,她家养着不少羊。大嫂看起来50多岁,不善言谈,她买了点蔬菜水果和黄糕面,拿着白色的塑料袋提着往家走。
大嫂家在靠沟的村边上,风景很美。小路边就是沟壑,远处如烟的青山、近处绿色的梯田尽收眼底。大嫂家院门口堆着很多砍下的核桃树段、树枝柴禾,他们一年四季烧柴做饭取暖。院门是简易的两柱式,抹着灰色的水泥,装着两扇红色油漆的铁皮栅栏大门。
大嫂看起来年轻,其实已经60多岁了,两个孩子都在距离城区很近的栗家庄村居住,老俩口在村里喂羊、种地为生,补贴儿子。他们住的是改建过的两孔土窑洞,土窑洞外面接盖了一大间,作为客厅。安装着铁质门窗。还有几孔老的土窑洞做了厨房和羊圈。院子里一侧搭建起简易的彩棚,放着一辆三轮车和各种杂物,另一侧是菜园,种着蔬菜,红砖砌的矮花栏墙上摆放着几盆花,彩色的太阳花开得很是娇艳。
靠近田地的院子养羊,与住人院子分隔,盖着一排羊圈,红砖砌柱、蓝色彩棚覆顶,40多头羊,有家羊、杜波羊、小尾寒羊、湖羊、夏克拉(音)羊,也有杂交品种。一间空棚的水泥地面摊着绿色的酸枣叶,放着一箱小苹果,这些是羊的夏季食物。
大叔养羊主要卖小羊羔,这两年行情好,一只小公羊能卖800、900元,40只大羊两年下三窝能有60、70只小羊。但投资也挺大,一只羊算下来每天得投入3元,自己割草喂料也得2元。
大叔从靠院的崖上挖土垫羊圈,这样羊圈就比较干净,不然又脏又湿,难以下脚。这样一层一层越垫越厚,来年春天就是优良的有机肥。
从大叔家出来,村里街道上卖货的三轮车还在,周围依然围着一群买东西的村民。
#山西##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