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酒类,在中国已有4000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山西杏花村,最早以“汾酒”之名出现于南北朝24年。汾酒是一种清香型白酒。汾酒是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以口感柔和、味道香甜、余香绵长、回味悠长而闻名。它是中国清香型白酒国家标准的制定者,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酿造技术
汾酒的酿造工艺采用传统的蒸煮发酵法,即“窖内固态发酵,蒸煮两次清洗”的工艺,即每投放一批高粱,原料需蒸煮糊化一次,然后发酵两次,白酒蒸馏两次。
第一步:粉碎
酿造汾酒的原料过去是晋中地区生产的“八爪”。70年代后,使用杂交高粱晋杂4号、晋杂5号等新品种。酿酒的第一道工序是将酿酒的主要原料高粱原粮碾成粗糁,然后转入下一道工序。
步骤2:保湿
高粱被碾碎后被称为“红高粱粉”。在蒸之前,红粗磨粉必须加热并与水混合。这个过程叫做“高温润磨”。润馕的目的是使原料吸收一定的水分,以利于糊化。水量和水温可以根据不同季节灵活控制,然后交给下一道工序。
第三步:蒸熟糊化。
经过一定时间后,淀粉粒需要蒸熟糊化。糊化的目的是使淀粉细胞的皮膜因受热而破裂,使其内含物完全糊化或部分液化,有利于后续的糖化和发酵。这一步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出酒率和白酒质量。
第四步:凉粉和酒曲。
加热将糊化后的红糁从甑中取出,边翻边加入占原料总量30%的水,堆放10分钟,然后通过冷却机通风冷却到一定温度。在冷散过程中,大曲通过曲斗加入,投料入缸的备料堆积成型。一边滑动,一边摩擦凸起,使大曲和红馕充分混合,温度均匀。入罐物料的温度可根据发酵室内的时间、季节、空气湿度、地面温度、室温灵活调节,做到温度均匀,物料松散整齐,便于发酵。
第五步:在筒仓中发酵。
窖池发酵是汾酒酿造的古老传统。汾酒生产——采用传统的蒸养发酵法,即“固态分罐发酵,蒸养二次清洗”。地缸埋在地下,口与地表平齐。一次进料需要八个气缸。每次准备喂食的缸,都要先用清水冲洗,然后再用一定浓度的辣椒水冲洗一遍,进行杀菌。缸底不留水,撒适量底曲;达到入罐温度的新料倒入发酵罐后,进行填筑和铺筑,将罐周围地面的残料扫净;然后盖上石板,用新糠或米糠封住坛口,密闭发酵。汾酒的发酵期一般为28天。为增加发酵物料的香气成分和成熟度,新建的汾酒9号、10号车间自2009年9月起将发酵周期延长至56天,生产的汾酒专门用于勾兑青花瓷等特色产品。
第六步:蒸馏。
蒸馏是汾酒生产中的重要工序。自古以来就有“生香靠发酵,提香靠蒸馏”的传统。汾酒蒸馏经过一代又一代汾酒人的探索,总结出“轻、松、薄、匀、慢”的灌装操作方法,遵循“两小股一大股”、“两干一湿料”、“慢蒸大气追尾”的原则,控制白酒流动的速度和温度,所以,
30年来,中国白酒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广告营销到整合营销,从控制渠道到控制终端,从品质战到价格战,从包装战到金牌战。你把我唱出来了,场面很热闹。茅台和五粮液拔得头筹,洋河、汾酒和剑南春。这些老牌名酒也是各尽其责,生机勃勃,其他小酒也在想尽办法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近4万家白酒企业在这片红海中厮杀,但从2012年开始,塑化剂风波和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对苦苦挣扎的白酒行业造成了打击,很多企业开始迷茫。如何占领市场,如何赢得消费者,成为这些企业面临的生存危机。在业内,大家都知道,葡萄酒销售离不开文化营销。人喝酒就是在喝文化,卖酒的也是在卖文化。
白酒不仅是人们情感的物质载体,还赋予了消费者比白酒本身更多的东西。这些附着在白酒上的文化和情感因素,使得白酒源远流长。白酒不仅是一种自然物质财产,也是一种精神文化消费品。它满足了消费者的精神需求,是一种非常感性的商品。
中国汾酒集团拥有“杏花村”、“竹叶青”、“汾酒”三个中国驰名商标。其主导产品包括汾酒、竹叶青酒、玫瑰汾酒、白宇汾酒和杏花村酒。2012年11月6日,汾酒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00.18亿元,成为继五粮液、泸州老窖、茅台、洋河、郎酒之后,第六家进入百亿俱乐部的白酒企业,提前三年实现百亿目标。
然而在 2009 年 10 月汾酒集团新一届领导班子接任之时,年销售收入只有 32.39 亿元,三年翻了三倍多,成绩单可以说是鼓动人心的,白酒界也有了汾酒速度一说。 那么汾酒又是如何演绎其用三年时间完成六年的任务,再造了两个新汾酒的呢?这离不开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的汾酒领导班子,离不开爱岗敬业、团结一心的汾酒员工,同时也离不开功不可没的文化营销战略。祝各位酒友喝好酒,交真心朋友,如果您有关于酒类的任何见解,欢迎关注我,大家交个朋友一起交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