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雨晴
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改编自焦之女口述的同名回忆录。影片从一个党员、一个干部、一个亲人三个不同的视角,从焦建设洛矿初见成效、兰考三害、博山生死之交三个时期,全面立体地回顾了焦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在电影中,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受人尊敬的模范人物,还有一个普通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儿子。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虽然展现了焦的“平凡之路”,但依然震撼人心。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焦有着哪里需要就钉哪里的“钉子”精神。焦的“钉子精神”主要体现在影片的第一部“洛矿建设初见成效”,也就是主角遇到的第一个难题:2.5m双滚筒提升机的制造。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发展初级阶段,加上外国专家“你做不出来”的论断,重担就落在了焦和车间其他同志的身上。在这个故事中,观众可以看到焦具有非凡的前瞻性眼光和大局意识。他大胆起用陈继光,认为高科技人才要适合自己的需要,用一腔激情温暖了陈继光已经消沉的心。
焦的“党的好干部”身份是这部作品中最感人的一个,即“兰考大战三害”。焦把自己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这片被贫穷、饥饿和沙尘暴占领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土地。正如妻子俊雅所说,他是“一个看不到别人痛苦的人”。他初到县委,面对下属送来的红薯,心里想的是老百姓。当他走访村民鲍斯的家时,他看到了村民们无助的眼泪。之后,在治理“三害”的过程中,他亲自寻找风沙的源头,向有经验的老村民求教挖深泥种树固沙。焦无怨无悔地穿梭在兰考寒冷的冬风中。肝病肆虐时,他宁愿一个人受苦,也从不主动提出去医院,甚至冒雨带头抢救被冲垮的房屋,让想被转移的年轻战友留着一腔热血。在他生命的最后,他仍然想到人民安居乐业。
焦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他对村民肖大爷的承诺:“我不当官,我为人民服务。”因为他急百姓之所急,苦百姓之所苦,村民们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怀疑,到后来真诚相待。焦去世后,才出现村民自发大规模哀悼送别的感人场面。
影片一开始就以客观叙事的形式告诉观众:他爱我们,我的奶奶,我的妈妈,我的兄弟姐妹。这句话揭示了电影的第二个方向,那就是描述焦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工作努力,沉默寡言,甚至大大咧咧,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妻子的倾听者。在影片中,我们发现焦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体贴好丈夫,因为他的工作无视妻子的痛苦,不顾妻子的温柔和劝阻,甚至希望妻子结婚生子降低生活质量来养活他。然而,她只是在愤怒的离去后,默默地皱着眉头。同时,他又笨拙又可爱:会在求老婆借白面粉后,听从指挥去干活。如果他在工作上有所成就,他会拉着爱人一起欢笑跳舞。不善言辞的他,只能用简单直白的话夸老婆“最好”。作为丈夫,焦让我们看到了可贵的“烟火”。在鸡毛的生活中,普通情侣在一起,却也是生活中最温暖的感动。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被一家人团聚的场景所感动,但我们也不难发现,焦在对待孩子时是一位严父。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让孩子尽早知道生活的艰辛,从而养成艰苦朴素的习惯。影片还通过“批评儿子看白剧”和“训练女儿卖咸菜”两个小戏剧事件,展现了焦的严父形象。但是,温暖依然是父子俩之间的主色调。比如在和女儿一起喊卖咸菜的过程中,他用自己特有的幽默方式,以身作则的教女儿独立。在那场略显幽默的表演中,观众只能把他当成一个善良快乐的父亲。
在影片中,“博山之死”这一部分展现了焦与母亲的短暂关系,是影片结尾最感人的高潮。焦已经离家十年了,他回家看望母亲的时间不多了。这里的设计遵循了中国传统的慈母、孝顺的道德标准,以及中国人的家国情结,所以很容易调动屏下情绪去与他感同身受。焦在母亲面前的形象无疑是最鲜明的。他不再是教导孩子的父亲,也不再是给予妻子支持的丈夫,而是一个依恋母亲的纯粹的孩子。而老母亲的那句“我家已经很多年没这么热闹了”也说明了母亲对儿子常年奔波的怜惜。同时,影片用《岳母刺字》个戏剧片段隐喻出影片的另一个矛盾点:忠孝自古以来难以两者兼得。也许焦尤鲁不能常年陪伴母亲,所以他把母亲的教诲牢记在心,念念不忘,并把“做个好人”作为良好家风的要求延伸到自己对子女的教育上。或许这就是他个人对孝道的解读。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只能用几天的陪伴和临别时虔诚的磕头来补偿母亲,表达自己多年和未来不能再在孝身边的不舍和歉意,让母亲的白发人送黑发人。
相比之前类似题材的影视作品,《我的父亲焦裕禄》更多地向我们展示了焦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一面,可谓焦的“平凡之路”。但正如影片结尾所说:如果你能做一个心里一直装着人的人,你的人生就会平凡而辉煌。(苏雨晴)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