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味
文/鲁治彦
参加同学孩子的婚宴。好久不见。大家握手寒暄。宴会结束后,看着满满一桌子的美食,几个“要命”的同学皱了皱眉头,只拿起几样青菜和筷子,大鱼大肉基本没动。仔细一问,原来他们都属于营养过剩的“三高”人群,都把“医嘱”牢记在心。他们不拘泥于肉和鱼,只吃“三粗”。我很震惊,对他们有点同情。看着我们的“大餐”,我们吃得津津有味,让他们“口水流下三千尺”,他们却无可奈何,连连叹气。
“现在我真的没有运气吃到美味的食物。只是吃起来有点咸……”他们似乎在抱怨,自嘲:“没办法。我得照顾你的健康,呵呵……”
当他们听到盐的味道时,我的心里充满了阴谋和复杂的感情.
70年代以后,我们同学虽然没有经历过“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没有挨饿,但大部分也经历过家家户户小细粮,寒窗咸菜疙瘩的艰苦岁月。小时,吃的可以咸一点,红薯煎饼可以卷一根葱或者一勺芝麻盐,那都很满足。谁用香橙大豆油煮一个葱花鸡蛋,就能得到巷子里飘远飘远的蔬菜的鲜美味道,让邻居垂涎三尺好久,就能吃到几个这种味道的硬包子。
当时,盐的味道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虽然生活很穷,但很有趣。冬天桌上的盐味,是家家户户放在堂屋屋檐下的咸菜缸里的咸菜疙瘩。煎饼卷着粗细不均的咸菜丝,粗瓷碗里盛着黄色的玉米糊。只有亲戚回家,才愿意挖一碗黄豆,去豆腐店弄两块豆腐,然后切一颗白菜炖着招待。只有逢年过节,我才舍得割几斤肉,买点鱼,炒一筐肉丸,一小筐脆皮鱼。小孩子贪吃,所以都盼着过年。如果平时吃得好,等于“过年”自嘲。
春天厨房里的盐味是农田里绿色的荠菜,树梢上金色的榆钱,白色的槐花,还有毛毛虫般的杨淑华.放学后,背着一个篮子,一把铲子,或者一根绑着铁钩的长木杆,你去野外把这些大自然的“礼物”带回家,在大人的操纵下,炒一炒或者蒸馏一下,一壶就好吃了。
夏天入口的盐味是沟渠里的小鱼小虾,蜗牛牛,树枝上的蝉,弹弓射下来的鸟。晚上约了几个玩伴,提着灯笼,等条件好一点了,就拿着手电筒,跑到一个树多的地方和猴子们认识。每次,我都“满载而归”。回到家,大人们用盐腌蝉猴。第二天他们用豆油炒了一些,很好吃,很好吃。现在想起来还是会流口水.
秋天舌尖上的盐味,不仅仅是菜地里收的白菜、萝卜、茄子、豆角等蔬菜,大人也经常把新收的黄豆换成几块豆腐、几块豆腐皮或者泡点豆芽……来改善伙食。我们这些孩子会去野外放些避孕套。如果我们幸运的话,我们会抓到一些兔子。我们会高高兴兴的跑回家求大人炒了他们牙疼。
"每顿都有热食,每天都有肉,那该多好啊。"我们几个人天真地憧憬着自己的梦想。
十六岁那年,我考上了县城的中专。在上学的路上,我的包里不仅有对母亲“精心缝制和彻底修补,害怕延误会让他晚回家”的感情,还有一袋她做的薄饼,一瓶芝麻盐罐头和几块泡菜。
每次吃晚饭的时候,我都会去厨房从保温瓶里拿点开水,倒进零食杯里,放一小勺芝麻盐,嚼个香脆的煎饼,再嚼几口泡菜疙瘩,很好吃。偶尔会瞥上几个吃白面包子的同学轻蔑的目光,也会微微一笑,常常用“孩子不是鱼,知道鱼的快乐”这句话自嘲。因为热爱文学,喜欢“爬格子”,每次收到几块钱稿费,我都会回餐厅买一碗川味面犒劳自己。“分享快乐”,有时候我会带着一些同学去餐厅改进饭菜,他们对我的目光自然变成羡慕和敬佩。那时候我们定的“小目标”很简单,就是毕业找工作,一日三餐吃点有肉有鱼的东西。然而世事难料,人生无常。毕业后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却成了一名厨师,每天锅碗瓢盆的油盐酱醋。悲哀的.
时间在不经意间悄悄流过,日子在琐碎中悄悄溜走,盐的味道在炒菜的炊烟中不断丰富。
现在,一日三餐有肉有鱼的“小目标”实现了。餐桌上的咸味不再是咸菜,而是高脂肪、高蛋白的东西,比如冰糖肘子、油焖大虾、烧烤、火锅。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等稀有物体。已经成为人们口中的美味。但极端会反过来,疾病会口耳相传,越来越多的人会得“富贵病”。他们的血压、血糖、血脂都很高,又要避免。蔬菜、野菜、有机蔬菜成为人们的新宠。盐味「返璞归真」有什么可悲的?你喜欢什么?
都说山东人最爱面子,朋友聚会。不管能不能吃,都要七盘八碗,点一桌子菜。吃完饭,有些菜没几筷子就被服务员倒进了垃圾桶。看到他们真的很心疼。我觉得不是爱面子,是典型的打肿脸充胖子,铺张浪费的败家子。看来CD行动任重道远。
盐的咸味要量力而行,盐的浓郁节俭要量力而行。吃得健康,你就能生活在阳光里。
【作者简介】鲁治彦,网名:诗歌之路。男身,女名,山东邹城人,现居济宁,已近天命之年。我当过小贩,当过老板,种过洋葱。这篇文章发表在主要媒体上,在小报上留下了印记。
壹号严阵于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