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系列知识将分为几个专题,从最基础的胎釉开始,然后和大家探讨青花材料的分类、青花瓷的种类、青花的画法、元代青花瓷的特点、明代青花瓷的特点、清代青花瓷的特点等一系列入门知识。只有学习了以上知识,才能对青花瓷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木窑青花瓷
青花料的分类
所谓青花瓷,需要满足三个基本点:1。钴发色;2、釉下彩;3.窑炉的烧成温度应达到1300左右。只有符合以上条件的瓷器才能称为青花瓷!
青花材料的发展和使用的历史与青花瓷平起平坐,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时间不同,原料不同,使用场合不同,差别很大。如果不是专业从业者,真的没有必要详细了解所有这些繁琐的专业知识。
一、历史上青花料
历史上有几个著名的青花料:马谡黎青、平等青(北唐青)、惠青、瑞州石子青、浙江料、清代浙江料和朱明料(翠蓝)。
目前,我们认识到马谡李青基本上是指来自西亚波斯卡良好地区的钴矿土。苏的特点是高铁低锰,不同于我们国内的钴土矿。国内钴土矿为低锰高铁。
从元代到明宣德年间,据考证,青花瓷所用材料多为马谡李清,当然这一时期国产材料也有混杂。又名苏尼波青。
一方面,由于马谡丽青钴含铁量高,与釉料结合时会发生化学反应,冷却后氧化铁会结晶。如果析出的晶体比较大,其晶面多与釉面平行,金属的光泽会比较明显。另一方面,在画青花料的区域,釉的吸浆能力弱,这个位置釉薄时,容易出现锡点或料刺。
元代马谡李庆
平等青主要用于成化、弘治和郑德年间。产于景德镇乐平县,主要特点是高锰低铁。
明代平等青
徽也是明代青花的一大特色。明朝嘉靖年间,惠卿基本和石子青混在一起,惠卿容易昏,石子青容易黑,所以两者混在一起,相辅相成。根据惠青和石子青的不同比例,可以调整不同的蓝白发色。所以当年就已经有青花引水了。一般他们把最正的发色称为一等绿,用来勾线,较浅的发色用来补色。
明代惠庆
万历中期至崇祯年间,浙料开始成为主要原料,浙料的特点是青花、灰。清代使用的青花料主要是浙江料。这期间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青花料的纯净度大大提高,青花料的晕染得到改善,青花线更加清晰。另外,在钴土矿中加入了高岭土,高岭土的加入使得青花的颜色更加稳定。有了这些基础,康熙青花就可以分为五色。
浙江明代材料
珍珠材质,又名翠蓝。珍珠料产于云南,特征明显,毛色翠绿。主要出现在康熙、乾隆中后期,但在明末也有出现。
康熙明珠
康熙浙江材料
珠光材料在木窑烧制时容易发黑,特别是六七十年代的煤窑。我们已经在木窑里烧过很多次了。真的不容易烧,还容易变黑。
二、目前市场常用的几种青花料特征
先说几种青花料c的特点
景德镇柴窑青花瓷第一种完全矿物原料的钴土矿,是古代做青花瓷器的青花料来源。不同地域的钴土矿原料,哪怕是同一地域的钴土矿因为不同的开采时段(由于矿脉变动)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制成的青花料各有特色,古代以地域不同发色不同等特征来命名和区分。到现代有了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后,我们更方便理解这种区别:钴土矿是指蕴藏在地层中、含钴量较大的矿,除此之外,矿石内还含有其他的氧化物,比如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钾、氧化铝、氧化铜等。不同地域矿层的含量比例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发色特征。
在古代,这种青花料的制作加工过程很麻烦,钴土矿开采或者山间拾取之后,首先得进行剔捡,如同不是所有的矿脉石头都能开出翡翠,钴土矿也得先剔捡出符合要求的,然后进行煅烧。第一次煅烧温度大概在900℃-1000℃,第二次提高到1280℃左右,根据实际情况,看是否还需要再进行第三次煅烧。之后还需要进行重复的淘洗去杂质,也会用到吸铁石来剔除里面的铁杂质,一直到颜色发青为止。
这还没有完成,煅烧之后的青花料还需要进行研磨。古代生产力低下,这个过程就是在瓷臼中慢慢研碎,这个“慢慢”的过程,根据资料数据显示,最少也需要三个月。如果研磨不足三个月,料就不够细,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时候就无法正常使用,即便勉强画出来,也会因为青花料不够细致,导致烧制的成品出现大面积的料刺问题。
这种完全矿物料制成的青花料,画师们在青花的绘画过程中就需要依靠自身的经验和技艺,根据青花的构图、勾描线条、以及分水,按照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比如浓的直接用来勾描线条,分水就需要用清水调稀青花料来实现不同的深浅度,根据调配清水的不同比例,最多可分出七种深浅不同的颜色,也就是所说的“墨分七彩”。一般来说,墨分五彩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第二种,经过现代工艺提炼的主要以氧化钴为主的合成原料,简单来说,就是氧化钴调配一些其他的氧化物,比如氧化锰、氧化铁之类的,调出需要的发色特征。对画工来说,这种完全可控的现代化工艺流程,使得调色变得很简单,降低了门槛难度,完全可以直接购买不同发色的成品料,比如一级白二级白,比如青花的一级青、二级青、三级青,按照各种的青花料进行分水即可。当然,这种基本上都是用来做普品瓷器的,不属于我们的重点关注对象。
青花料
第三种,就是现代氧化钴的色料加上完全矿物原料的钴土矿色料经过调配而成的混合色料。这也是现代钴料的主流。
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结合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对钴料的认识越来越全面。我们知道了不同的地域的钴土矿有不同的发色,而导致这种区别主要是它们内含的化学元素的不同。比如古代的苏麻离青料,根据研究应该是源于西亚地区,也就是波斯、伊朗、土耳其这一带;清代早期的珠明料,属于云南的钴土矿;再比如说浙料,就是浙江地区的金华、绍兴、衢州这些地方的钴土矿。
氧化钴料
单纯的这些钴土矿色料,首先煅烧淘洗的成本高,其次这种色料不容易操作,画笔带动的时候发涩严重。画师在瓷胎上面绘画,从起笔到落笔之间是不能停顿的,生坯的吸水性特别好,一旦停顿,画笔上的水分很快就被吸走了,导致画出来的线条不流畅。对于没有一定经验的画师来说根本无法掌握。一个有经验有技术的画工,工资比一般的画工要高好几倍,这样会导致成本的大幅度升高,因此,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不是很好的选择;
现代工艺提炼的主要以氧化钴为主的色料,制作成本低,方便画工使用,然而最大的问题在于烧制成品的青花颜色很蓝,很不自然。
现在的师傅们会根据不同的需求,调整色料的配比情况。也可以说,其实我们看到的现代钴料,更多的是经过调配的。比如浙料不再是纯粹的浙料,往往会在里面加一些土耳其钴料或者云南的钴料,更好地修正它的发色欠缺,使得发色趋于稳定。
当然这种进步也为仿古提供了支持和便利。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调配出更接近的发色,也是目前仿古的主要手段之一。
三、影响青花料发色的原因
准确地说,瓷器的每一个制作环节都对成品有影响,根据实践经验,我们总结了对青花发色影响比较大的四个方面:窑烧气氛、烧窑温度、釉的厚薄、釉药配方。
窑烧气氛概括起来就两点:氧化气氛重的情况下,青花容易发黑发乌;还原气氛重的话,会发青。直接导致的成品效果,会有吸烟、发黑,甚至因为青花料内的氧化铁成分被氧化后,出现发红的情况。
烧窑温度的影响也很明显,我们用图片举例来说明,更直观一些。
先看一下这两张图片
柴窑青花瓷温度烧高情况
柴窑青花瓷温度烧高晕染
这个是明显的温度烧高的表现特征。我们知道,瓷器的胎和釉是融为一体的,在窑烧温度太高的情况下,如果胎体比较软,那么就会直接开裂,在胎体比较硬的情况下,虽然不一定会开裂,但是釉药在高温下是会自然向下流动的,会带动整个画面下拉变形,导致成品的整个画面晕散。
再来看一下这两张图片
柴窑青花瓷温度偏低釉面未完全熔融
柴窑青花瓷温度偏低发色不正
这个就是窑烧温度偏低导致的情况,一方面釉面没有彻底熔化烧开,一方面青花的发色不到位。
温度低,釉面化不开,釉面的透明度就不够,也就是玻化程度不够,不够透。自然无法很好展现釉下的青花发色;加上温度低导致的青花发色不到位,发黑,发乌。
釉的厚薄。我们一开始就强调过,青花瓷是釉下彩,是在绘画之后上釉。这个情况下,如果釉吹的太薄了,盖不住青花料,在烧制过程中就会产生料刺;如果釉上的太厚了,本是半透明的釉就会变得朦胧有磨砂感,肯定会影响到釉下的青花料发色。
釉药配方。我们在之前讨论胎釉问题的时候,有概括介绍过,这里不再赘述。其实长石釉和灰釉的成品差别还是比较大的,有直观的图片对比更容易了解。下面以图片形式给大家看一下。
我们先来看一下气窑烧制的用高白泥加长石釉制成的青花瓷
气窑青花瓷
再来看一下柴窑烧制的重工青花水洗
柴窑重工青花山水笔洗
下面是仿古泥加灰釉制成的青花瓷
柴窑青花缠枝纹盖碗
老泥(仿康熙,仿雍乾)加灰釉的仿老器
柴窑仿清康熙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