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在给哥哥西奥的信中曾说:如果你白天辛苦了,当你又累又饿时,你享用的那杯酒是世界上最好的酒。
梵高《喝酒的男人》
一个
我年轻的时候不懂生活的艰辛,也没什么感觉。现在经过生活的洗礼,我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忙碌了一天回到家,穿上拖鞋,脱下衣服,躺在沙发上,给自己倒杯酒,喝上一杯,你会瞬间感到释然。会是那么的无忧无虑,那么的舒服。
2
古龙是最典型的一个。大家都知道他爱酒。每次收到稿费,他都买几瓶好酒和新书,一边喝酒一边自得其乐。他的才华,他的魅力,大概七分都是酒。
古龙因酒而思绪万千,作品中的主人公无不嗜酒如命。李寻欢用酒自杀,陆小凤用酒会结交朋友。
对于九谷龙来说,就是命和劫。他太爱酒了,喝酒没有节制。我不喜欢这样,但某种程度上,有一种微妙的理解。古龙从小生长在一个破碎的家庭,与父亲积怨很深。他倔强地离家出走,过早地承担了自力更生的艰辛。酒可能是他暂时脱离现实的寄托。
人到中年后,古龙在朋友的催促下戒酒半年,但一恢复就再次陷入过去的状态,无法自拔,反复与医院周旋,最后逼得医生直截了当地说:再喝烈酒,就是催命符了。以为可以稍微控制一下,古龙摆摆手:“生死是小事,喝酒是大事。”最后由于酗酒和胃出血,英年早逝。
其实写作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不仅仅是体力和脑力的极度消耗,更是一个人对自我的战斗。自我质疑、推翻、重建的过程足以让一个人疲惫不堪,其中的孤独绝非常人所能理解。
3
很多作家在写作的时候都喜欢喝一点,但像古龙这样酗酒的并不多见。如果你真的喜欢喝酒,三杯微醺真的刚刚好。
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它既不结实也不沉重。只要保持好平衡和节奏,酒精就像一剂良药,会让你心情愉悦,仿佛平时不开心的事情都没那么重要了。
作家王欣这样描述酒后的状态:“我相信,——个人在微醉的状态下,他们的文字会特别优美,他们的阅读会特别生动。你会永远记得你在那种状态下读到的一句优美的句子,然后被温暖和感动。”
对于成年人来说,晚上回家,角色瞬间转变。他们好像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但是有了一点醉意,他们的人生会显得可爱很多。这可能是很多大作家离不开酒的原因。
4
酒过三巡,人间真情如实流露。
长期以来,王尔德诙谐讽刺的语录广为流传,比如“除了诱惑,我什么都能抵制”“我的缺点是我没有缺点”“人生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我们想要的;另一种是得到”等等。关于喝酒,他曾说:“我发现,如果你喝了足够的酒,你就可以拥有所有的醉人效果”。
王尔德将苦艾酒视为创作灵感的源泉,如果能与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波德莱尔隔空对话,就会产生共鸣。
波德莱尔也将酒视为写作的灵感来源。他对饮酒和写诗有很深的体会,认为酒是他创作的兴奋剂。他曾说:“每个人都应该经常陶醉于美酒、诗歌或美德。不管你陶醉于什么,陶醉就好。”
可以,喝醉就好。别喝醉了。
酒并不能缓解焦虑,它只是让人在从兴奋到麻醉的过程中暂时忘记一切。如果是因为无聊想喝醉,我真的不建议喝酒。我醒来后,所谓的“担心”感觉比以前更担心了。
再说喝多了,哭着联系前任,闹朋友,晕倒,真的很难看。
五
半开,微醺酒,只要微醺。
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凡事达到七八分,才有好的利益。向前看是有希望的,但向后看并没有切断活力。
在这一点上,我最佩服李白。李白坎坷的半生和多情的性格注定了他与酒的关系。虽然他真的没有酒量,但他喜欢什么都喝一杯。
悲太白:“忧来饮两千石,寒灰暖生春。”自信也可以太白:“既然上天给了人才,就让它就业吧!旋一千银子,全部还回来!"
李白的奔放洒脱,关于满足饮酒者对中国文化最美好的幻想。我不知道是饮酒使诗人不朽,还是诗歌使酒仙出名。总之,李白就像是酒神送给中国文化的礼物,成为了千百年来最美的谈资。
6
我也喜欢喝酒,我的
饮酒史,可以追溯到7、8岁那年的夏天,父亲筷子头上蘸的那滴啤酒。真正爱上喝酒,是大学毕业后,自己独自一人住的时候,夏天傍晚回家,抛开令人烦闷的工作,舒舒服服洗个澡,穿着睡衣,看窗外傍晚微黄的阳光扫在地上,也不开灯,打开冰箱,拿出一瓶啤酒,刺啦一声,开启一天里最好的时光。
从啤酒、红酒再到白酒,都一一体验,奈何酒量不好,往往一两杯就不省人事了,后来酒量慢慢练出来,对于喝酒反而有了更深的感触。
为什么我们这么喜欢喝酒?
大概是生活中很多事情在太清醒的时候看不清楚;喝上一杯,反而更能认清生命的本质。
那么,我们喝酒是为了什么呢?
大概是为了自己开心。在不知不觉间唤醒心中的沉睡的另一面,在理智范围内放纵自己,全世界都模模糊糊却异常美好,一切在刚刚好的程度,已经是人间难得的欢乐了。
就像顾城诗里写的,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祝你,也能享受微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