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统称为乐府双璧,其中《木兰辞》颇具传奇色彩,有家国情怀。木兰女扮男装,从军讴歌人很久了。木兰据说有它的原名:广玉兰。有人说还有很多其他的姓,老家也有好几个:
木兰艺术形象照片
祖冲之《述异记》,李康《异志》都提到花木兰是花。一种是木兰本名朱,清康熙年间《黄陂县志》说:“本县朱之女木兰,生于初唐,……一假人代替其父从军,……其家仍住木兰山下。”
焦红也在他的《焦氏笔乘》中说:“朱家的女人木兰,代替了她父亲的位置。今黄陂县,黄州以北七十里,即隋朝木兰县。有木兰山、幕府神龙殿、忠烈寺,足以弥补《乐府题解》的不足。”但有一种说法是木兰姓魏,还有一种说法是木兰姓韩。
另据《新唐书》年:“娘家木兰,姓任”。
至于叫花木兰是明朝徐渭的 《四声猿》 里给谱了家谱: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父亲名弧字桑之,母亲姓袁,姐姐为花木莲,小弟叫花雄。总之徐渭的说法被民间广泛传诵。
花木兰剧照
《木兰辞》有一些感伤的句子。主人公毕竟是个女人,女人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很精彩。我们知道古代开篇就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纺纱织布的动作很响,有很多啁啾声(一是木兰的叹息;二是秋虫的哀鸣;三、织布机纺纱织布的声音,我比较喜欢第一种说法。),但这么大的声音,和木兰伤心的叹息比起来,就相当于什么都不是了。这是多么大的悲哀。立刻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遐想。木兰怎么了?是结婚吗?辛苦吗?是生计吗?是灾难吗?然后给出了答案。木兰不担心自己的事情,而是担心她的家庭和国家!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s在这里的观点是:爷爷没有长子,木兰没有长兄!家里的老幼可怜,但是国家有难,女人不让一个男人知道,导致木兰参军,代替父亲报效国家。这里没有表达她的抱怨和拒绝,更能体现木兰的爱国爱家精神。其实这才是最可悲的地方。让女人和孩子离开战争,可是事实上她们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那不过是一个理想罢了。
大青山通道
很多人觉得这句话很伤感:当你和母亲告别的时候,你会留在黄昏的黄河边,听不到我母亲呼唤女性的声音,但你会听到黄河的水溅起水花。离开黄河,黄昏时去了黑山。我没有听到妈妈呼唤女性的声音,但我听到了燕山胡的鸣叫。是的,这句话很悲伤。木兰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亲人,这是一个悲伤的陈述。但是有了上面的“爷爷没有大哥,木兰没有大哥!”相比之下,似乎没那么悲伤。古代是农耕游牧社会,每个家庭都是由男性供养的,即使在战争中也是如此:兄弟和父亲并肩作战。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可是木兰的父亲是军人家庭,只有一个小儿子(幼童)和两个女儿,这在古代也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这也是木兰代替父亲参军的主要原因。
银山姚崇(蜈蚣坝),曾由望谷部把守
另外,从上述对木兰行程的陈述中,大致可以看出她的行军路线:从平城或附近六镇到平城(今北魏都城大同附近),沿集宁、桂花(呼和浩特附近),(或包头附近,沿昆都仑昭河,过大青山到武川)、武川、杨希嫣山,回到北魏六边镇防守。所以,这句话是悲壮和悲哀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战争不是一场应酬,而是一场真刀真枪的战斗。骨头很多,身上有数不清的伤口,还有战友或睡在战场上。这是对战争最好的描述和总结。虽然悲壮,但也极富爱国爱友的情怀,真壮士不论男女!
北魏柔然对抗图(北方六镇转型为冠龙军事贵族集团)
当我们再来看这句:出去见火伴时,他们都很惊讶,很忙。十二年过去了,我还不知道木兰是个女生!很多人一开始把这句话看做是惊喜,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才逐渐知道其中的悲伤。当一个女孩在她最年轻的时候,她应该得到m
一家之言,必有偏颇。如果你喜欢我的话,请关注我,一起分享交流更多文章。
(此处添加了圈卡,请在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