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酒水分类 > 葡萄酒

仁和酒店价格表,仁和酒业御贡上品酒多少钱一瓶

酒易淘 葡萄酒 2022-09-09 14:48:13

品牌名称:酱香白酒加盟 所属行业:酒水 > 白酒

基本投资:10~50万元 投资热度:

加盟意向:1634 门店数量:534家

索要资料 查看详情

  

  高情在图外,清香荐三杰——读文徵明《惠山茶会图》谈乌溪茶喷泉茶   

  

  严克勤   

  

     

  

  严克勤,文化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大师”、“四大家”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在中国美术馆、江苏国画院、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等地举办个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尼斯亚洲博物馆、江苏画院、上海吴昌硕纪念馆等机构收藏。并出版了多部专辑和专著。   

  

   《惠山茶会图》 明 文徵明   

  

     

  

  《惠山茶会图》(长21.9厘米,宽67厘米)是明代画家文徵明创作的纸彩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画青绿多彩,景物朴素。画面自右向左展开,山石层叠,松柏掩映,众人或坐于泉亭之下,或列鼎煮茶,或山径信步。人物形神兼备,仪态洒脱,与周围的景色构成一幅林泉美景,也反映了文人生活的闲雅情致。   

  

  此图摄于戊寅十三年(1518)。13年2月19日,文八明与友人蔡羽、王寿、王充、唐甄游览无锡惠山,在二泉阁品茶作诗。事后,我创作了这部编年史作品,记录了他们在山中的相遇和饮茶。   

  

     

  

  画中有八个人,五个主人,三个仆人。在一棵树和石头之间有一个简陋的茅草井亭。井田周围的两个文士盘腿坐在井亭里。其中一个人安静的坐着,一只手撑着上半身看着水,旁边另一个人在看书。苍松翠柏挺拔遮天,群山巨石起伏错落,茂林修竹间有曲径可通平野闲地。   

  

     

  

  井亭旁,松树下的茶几上摆放着各种精美的茶具。桌子旁边的方竹炉上放着一个茶壶,看起来像是在煮一个春天。一个男孩在生火,另一个男孩在准备器皿,另一个文士站着招手。右边,亭子后面,一条幽幽的小路通向密林深处。在蜿蜒的小路上,两个文士一路聊着天,慢慢地走着。在他们面前,一个书童回头看着他们,好像是他们在带路。画面生动,笔法流畅细长;线条重新勾上色彩,对比中融合;人物环视呼应,趣味十足,传达出一种悠闲的氛围。此间人语声、水沸声、虫鸣声、松风声,彷佛于图画中飘飘然而出。   

  

     

  

  全世界的人都爱他们的茶画,更爱他们的茶诗。因为文辞恬静,风雅深邃,从嚼诗的悟性到读图的快感,各有千秋。   

  

  文徵明一生嗜茶如命,但不沉溺于酒色。据《六如居士外集》字,唐寅和文徵明坐了同一条船。一群唱歌的女孩互相拥抱,船到达了湖的中心。唐寅一声令下,众歌女簇拥着,闻听得目瞪口呆,差点跳湖。唐看到文的窘态喜出望外。文看到有船经过,就拼命叫船夫跳上船跑了。文徵明爱茶,常以唐代的卢仝自况,有诗云:“解带禅房春日斜,曲栏供佛有名花。高情更在樽罍外,坐对清香荐一茶。”不仅指出茶比酒更好,而且描绘了一个沉思和启蒙的优雅事件。   

  

   《六如居士外集》 图 雅昌艺术网   

  

     

  

  《惠山茶会图》之后还有两张茶图值得关注。一件是《品茶图》(现藏台北故宫)绘于嘉靖十年,即1531年。作品用写实的手法,讲述了那天山茶会上三位嘉宾和主持人的故事。他们两个坐在室内享受啜饮,而茶水男孩在水制备室忙着烧水。这时候,不远处又有一个人正在靠近。诗中说:“碧山深处,无纤,窗对水开。谷雨有好茶,唐定有初友。”。诗后记曰:“嘉靖辛卯,山中茶旺,陆子川(注:陆子川即文徵明弟子陆士道)访我,故取泉煮之,尝之。真的是一个好故事。无知的制度。”   

  

   《品茶图》 明 文徴明   

仁和酒店价格表,仁和酒业御贡上品酒多少钱一瓶7.jpg">

  


  

另外一幅是嘉靖十三年即1534年,文徵明绘《茶具十咏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绘青山之下郁树成荫,两间茅屋在藩篱之内,主人趺坐于室内,书、壶伴其左右,另一间屋内侍茶的童子正在煮水。从款署中得知,明嘉靖十三年谷雨前三天,苏州的天池、虎丘等地正举行茶叶品评盛会,作者因病未能参加,其好友送来几种好茶,于是令小童汲泉、吹火、煮茶,自斟,自饮,自己品评茶叶之高下,自得其乐。

  


  

不禁想到唐代诗人皮日休等咏茶诗,于是缅怀他们唱和追咏十首。后款署:“嘉靖十三年岁在甲午,谷雨前三日,天池、虎丘茶事最盛,余方抱疾偃息一室,弗能往与好事者同为品试之会。佳友念我走惠二三种,乃汲泉吹火烹啜之,辄自第其高下,以适其幽闲之趣。偶忆唐贤皮陆辈'茶具十咏’,因追次焉,非敢窃附于二贤后,聊以寄一时之兴耳。漫为小图,遂录其上。衡山文徵明识。”

  


  

《茶具十咏图》 明 文徴明

  

  


  

文徵明上述三幅关于茶事的画先后差十余年,从三幅画图及诗文题鉴得知文徵明从惠山茶会,三五知己,到虎丘茶叶品评盛会,群英荟萃。可以看到他的茶艺之博之精达到了新的境界。

  


  

文徵明仲子文嘉晚年曾创作《天下第二泉图》(图卷为纸本,纵33厘米,横167厘米)。无锡望族华氏旧藏,华氏家族后人无偿捐献给无锡博物院。文嘉此作为青绿着色,行笔松秀稳实,皴染秀润,画境幽澹。

  


  

款署:“天下第二泉图,万历辛巳三月三日,茂苑文嘉写”。全卷由六段合裱而成,内容计有秦宝瓒“天下第二泉”题字,文嘉设色二泉图,李梦阳、吴宽诗卷,秦金、邵宝、张衮诗及跋,吴炯、秦宝瓒题跋等。

  


  

装于卷首的“天下第二泉”五字原为赵孟頫手书已遗失,今为秦宝瓒补书。文嘉此作《天下第二泉图》深受其父亲影响,对无锡惠山泉情有独钟。文嘉之图是对其父亲文徵明《惠山茶会图》的最佳唱和。

  


  

《天下第二泉图》 明 文嘉

  

  


  

我们从文徵明《恵山茶会图》中能吾出无锡茶事的哪些道道呢?还是聚焦于画卷细节吧!图左边人物正在备茶,茶桌上摆放着精致的茶具,一位文士拱手招呼同道,摆茶的小童正在张望茶客,蹲着烹茶小童在观察炉中火候。茶桌上摆放的茶具会是阳羡紫砂吗?据资料介绍此图为明正德年间,用紫砂壶泡茶已悄然兴起。

  


  

亭子是整个画面的中心,亭子下的那口井无疑是著名的“天下第二泉”,井栏边两位文士对坐,一位展卷,另一位凝视井中二泉。图右边的山径上,正在林间散步的两位同道茶客边走边聊,其主题不言而喻当然是品茶评泉啦,惠泉水与阳羡茶当属佳选。

  


  

可见,文徵明《恵山茶会图》中蕴含着无锡茶事三杰:泉、壶、茶。五百年后笔者作这样的解读不是牵强附会,早在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向人推荐云:“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不禁吟唱“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赞美诗句来。

  


  

不言而喻,文徵明、苏东坡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大家,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钟爱茶,都在他们各自的艺术作品中反复品茶、咏茶。所以,文徵明在《惠山会茶图》中倾情描述在恵山会友品泉,品茗,吟诗就不足为奇了。因此,笔者从读图谈及图中之泉、壶、茶,由此引发读者关注无锡茶事三杰也不为过了!所谓无锡茶事三杰,即:泉、壶、茶是也!

  


  

  


  

名泉,古无锡惠山多清泉,历史上有“九龙十三泉”之说。位于惠山寺附近的惠山泉水,含矿物质少,水质优良,甘美适口,系泉水之佼佼者。其原因是由于惠山夺石地层为乌桐石英砂岸村下水从地层中涌向地面时,水中杂质多数已在渗滤过程中除去。

  


  

唐朝大历末年(公元779年),无锡县令警澄派人开凿的。惠山泉水源于若冰洞,呈伏流而出成泉。泉池先围砌成上、中两池。上池呈八角形,由八根小巧的方柱嵌八块条石以为栏,池深三尺余。池中泉水水质很好,水色透明,甘冽可口。中池紧挨上池,呈四方形,水体清淡,别有风味。

  


  

唐朝陆羽在他著的《茶经》中排列名泉20处,无锡惠山泉位居第二。另一位评水大家刘伯刍认为:“透宜于煮茶的泉水有七眼,惠山泉是第二”。此后“天下第二泉”之名为历代文人名流所公认。惠山泉畔建有“二泉亭”,泉池旁的大石上,镌刻着“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所题。

  


  

  


  

名壶,宜兴紫砂则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录》记载,紫砂壶首创者,相传是明代宜兴金沙寺一位的寺僧,他选紫砂细泥捏成圆形坯胎,加上嘴、柄、盖,放在窑中烧成。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位紫砂工艺奇人龚春(供春)。

  


  

龚春幼年曾为进士吴颐山的书僮,他天资聪慧,虚心好学,随主人陪读于宜兴金沙寺,闲时常帮寺里老和尚抟坯制壶。另一说宜兴紫砂始于宋朝,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和梅公仪赏茶》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1976年宜兴鼎属镇地区发掘出一条宋代龙窑窑址,出土了许多紫砂陶残器,发掘的实物和文献记载似乎都互相印证。

  


  

  


  

紫砂壶工艺发展至今得益于优秀传统,经久不衰。特别是用紫砂壶泡茶冬日沸水注入不裂,把玩不烫手;用紫砂壶沏茶,得茶之真香真味,使人回味,且泡茶暑天越宿不馊;用久后壶色光泽古润,外如紫玉。明清以降紫砂工艺名家辈出,又有文人加入设计制作,紫砂壶气韵更加独特文雅。

  


  

名茶,古时就称之为“阳羡贡茶”、“毗陵茶”、“阳羡紫笋”和“晋陵紫笋”。早在三国孙吴年代,就名弛江南。据《宜兴县志》载:“离墨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山顶产佳茗,芳香冠他种”。到了唐代,陆羽在他的《茶经、一之源》中记及:“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陆羽在品味同僧进献的佳苟后,以为“阳羡茶”确是“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可供上方”。从此,“阳羡茶”被选入贡茶之列,故有“阳羡贡茶”之称。

  


  

  


  

阳羡茶不仅为帝王御贡,文人士大夫也醉心于此,历代文人墨客代不绝咏。陆羽往返于长兴,义兴之间,著有《茶经》,白乐天、卢仝等都有诗作,卢仝的“天子须赏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成为阳羡茶代言佳句。

  


  

历览前贤,痴情于无锡茶事三杰“二泉水、紫砂壶、阳羡茶”者不乏其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布衣骚客。古人论茶时常说的“水为茶之母”,讲的就是若无好水,茶味皆失的道理。最典型的是清代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南巡,对恵山泉的名位颇有微词,但终因自唐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泉,历代总体认可,不是第一,亦为第二,虽皇帝也末能撼动。

  


  

不仅如此,乾隆皇帝对惠山泉也品评,除水之颜色味道外,还有质量指数,以水轻者为优。据说乾隆就是从此来评判各地泉水。称惠山泉水:“鸿渐真识味”,“惠山氿泉天下闻,陆羽品后伯仲分”。

  


  

比起金山,虎跑,虎丘诸泉水,乾隆皇帝对惠山是比较偏爱的,加之听松庵有竹茶炉,有竹炉图卷,其吸引力就比其他地方的泉水大大增强了。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到惠山就留下《咏惠泉》的赞美诗句:“石甃淙云乳,何从问来脉。摩挲几千载,涤荡含光泽。澄澈不受尘,岂杂溪毛碧。鸿渐真识味,高风缅畴昔。”(《清高宗御制诗》二集)

  


  

古人对惠泉水运送也十分讲究,清·黄卬《锡金识小录》记载,泉以罂瓶挈至远方,必取山中石子置其中,虽历久而味不败。盖石性坚重,能淀浊,理固如此。黄山谷《谢黄崇善寄惠泉》诗云:“锡谷寒泉撱石俱”。

  


  

惠山泉之所以名闻天下还在于历代文人骚客品泉游玩题咏不绝,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众所周知苏轼在这里留下“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佳句。元·谢应芳在其诗《寄题无锡钱仲毅煮茗轩》中云“三百小团阳羡月,寻常新汲惠山泉”。谢的另外一首《答惠子及送泉书》诗云:“龙山只在片云间,不到山中四十年。多谢故人知渴想,瓦瓶封寄煮茶泉”。

  


  

明·文徵明有一首《煮茶》诗云:“绢封阳羡月,瓦缶惠山泉。至味心难忘,闲情手自煎。地炉残雪后,禅榻晚风前,为问贫陶谷,何如病玉川?”可见在古人的咏泉咏茶诗中早已径将“阳羡茶”“惠山泉”作为最佳配搭。文徵明的“绢封阳羡月,瓦缶惠山泉。至味心难忘,闲情手自煎”道出了他对惠山泉与阳羡茶的痴情留恋。

  


  

《惠山听松庵竹庐煮茶图卷》 清 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

  

图 雅昌艺术网

  

  


  

无锡茶事有別于他乡的另一个原因,大概就是名闻遐迩的恵山寺听松庵高僧“竹炉煮茶”的故事。据《无锡金匮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八年即1395年,惠山寺听松庵高僧性海请湖州竹工编制了一个竹炉,性海高僧以竹炉煮惠山泉泡茶,招待四方游赏的文人骚客。

  


  

性海好友无锡画家王绂还应邀为之作《竹炉煮茶图》,并题诗云:“寒斋夜不眠,瀹茗坐炉边。活火煨山栗,敲冰汲涧泉。瓦铛翻白云,竹牖出青烟。一啜肺生腑,俄警骨已仙。”。性海还请当时的文人名士题跋,特别请大学士王达撰写《竹炉记》,并装裱成《竹炉图咏》,与竹炉一起由听松庵收藏,一时传为美谈。

  


  

后因竹炉流失,无锡词人顾贞观重新为竹炉山房复制了一只竹炉,并撰写了《重制竹炉告成志喜甲子仲秋》一文。自此以后,惠山寺听松庵的竹炉成为无锡茶事,乃至海内茶事的美丽佳话,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唱咏。

  


  

明代长洲 (今苏州)人,沈贞(1400—1482),名画家沈周之伯父,工诗文,善绘事,曾经绘炉山房图立幅(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画面工整精美,描写清泉绕山石而过,汇成山下小溪。山坳中郁郁葱葱的竹林,三面环抱山房,幽雅宜人。室内二老者对坐畅饮,室外一童站立炉旁拂火温酒,云云。

  


  

画轴右上角楷书题:“成化辛卯初夏,余游毗陵过竹炉山房。得普照师(留)酌竹林深处,谈话间出素纸索画,余时薄醉,挑灯戏作此图,以供清赏。南斋沈贞。”左上角乾隆弘历七言律诗一首。乾隆皇帝南巡至无锡,游惠山寺见了惠山寺竹炉极为喜爱,反复观赏,并命苏州竹工仿制两只带回京城。

  


  

乾隆青睐竹炉不仅在于外观,还从儒、道、释合一的文化层面进行参悟。茶、诗、禅一体,“胡独称惠山,诗禅遗古调。”(御制诗《仿惠山听松庵制竹炉成,诗以咏之》),乾隆甚至从中参悟到了生与灭的道理。乾隆喜爱竹炉山房,咏唱了像《汲惠泉烹竹炉歌》等好几首有关听松庵竹炉的诗歌。

  


  

我们再将视线回到文徵明《惠山茶会图》中茶桌上摆放着的茶壶,茶罐等,应该是紫砂器了。紫砂壶的兴盛应该在明代,尽管紫砂陶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但只有自明代散茶的兴起以及撮泡法的流行,才能让实用功能好的紫砂壶真正流行起来,从工匠到文人雅士都先后加入设计和制作中去。

  


  

明代的诗词绘画里都可以见到紫砂的影子。如文徵明“旋洗砂罐煮涧澌”、徐渭的“紫砂新罐买宜兴”的诗句是最好的诠释。如明代中期画家王问的《煮茶图》里出现的放在竹炉上煮的紫砂提梁壶,与后来在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的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的紫砂提梁壶非常相似。

  


  

《煮茶图》 明 王问

  

  


  

该壶高17.7厘米,口径7厘米。胎质近似缸胎,而质地较细,壶面有缸坛飞釉,球腹,腹下部稍敛,平底,弯流,流与腹衔接处贴塑四瓣柿蒂形纹饰;圆角四棱的提梁近似桥形,转折处为倭角,后部有一拴绳子小系。壶盖背面有简单的十字形筋。壶型严谨,做工规整。这是唯一有确切纪年可考的嘉靖早年的紫砂器。

  


  

王问晚年隐居在惠山听松庵,对惠山寺的竹茶炉煮泉水泡茶会客的场景非常熟悉。王问《煮茶图》中三个茶人一起喝茶的情景栩栩如生。右边端坐在蕉叶上的茶人手拿铁箸,正在往炉口拔炭烧水,图中四方型的竹炉与文徵明在《惠山茶会图》中的竹炉形制相似,而在茶炉上的高身筒壶,与王问《煮茶图》中的那把提梁壶就不同了,但不管怎样这都是受惠山竹炉煮泉水泡茶的影响和效仿。

  


  

行文至此,我们对文徵明《惠山会茶图》描述的会茶情景中所披露的有关的茶事三要素:惠山泉、阳羡茶、紫砂壶应该是没有异议了。明代以来,随着江南一带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不同利益阶层纷争的加剧,文人士大夫为了逃避纷争而归隐山林,孤居书斋茶室,他们放情于琴棋书画,钟爱品茗雅集,渐渐成为隐逸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确实是一道视觉盛宴,它忠实地记录了作者及朋友们恵山茶会幽雅场景,也给后人留下无限遐想。

  


  

古人善饮茶,高士文人隐居山林,以品茶畅怀悦神,遣寂解忧;借茶事法自然,道心天地。这是江南古文化的一个鲜明特征,这个特征表现在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之过程中,他们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生活样式,而是消遣生命滋养心灵的一种方式。

  


  

这样浸润着人本文化的江南方式横空出世就自带光环,成为江南文化的特有现象。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文人雅士,甚至商界巨贾都为之所倾倒,顶礼膜拜没有消退。

  


  

千百年来,无锡茶事“三杰”,泉壶茶历久弥新,享誉海内外。央央华夏,九州之内寓泉、壶、茶茶事“三杰”于一地,恐怕难有他城。一座城池有如此灿烂的文化遗产,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上苍保佑,更是吾辈之福矣!若认真挖掘和重视文化遗产,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建设,无锡茶事“三杰”必将更加璀璨夺目。

免费咨询
免费获取加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