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世纪,商部落首领齐的孙子为了进一步向东扩张,从商丘迁移到另一个都城安徽淮北。从此,山成了香山,城成了相城。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后,商朝沿袭夏朝,项城仍属徐州管辖。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汇处的淮北,不仅有蹇叔、桓谭、嵇康这样的先贤圣贤,也有桓伊、傅有德、任这样的一代杰出人物。
淮北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主城,生物资源丰富,加上土壤肥沃,孕育了当地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百善硬面大卷
万德硬面卷是濉溪县(濉溪县是淮北市唯一的县,位于安徽省北部)的传统小吃,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硬面大卷和普通大卷不一样。首先是“硬”;手不能出凹痕,但拳头不能变形,像砖头一样。再者就是“大”:正宗的大卷一般都是7厘米长,3厘米宽,15厘米高,每卷都有四两以上。其次,它的形状:上部是一个桥拱弧形,下部是一个正方形。只有这三个特点才比得上普通大卷。
关于诸德硬面卷的由来,众说纷纭,但诸德是古隋堤的古道,是淮北的交通要道,这与历史是密切相关的。以前古镇里商人行人多,饮食必不可少,就诞生了硬面和大卷。
所有的美德都是硬面的,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少的人做大卷。原因是有老人说:“以前蒸大卷只是谋生的一种方式,赚下面的麸皮养家。现在生活好了,商机宽了,不赚钱谁来做努力的手艺?”似乎所有美德的硬面卷都濒临失传。
南坪响肚
南屏镇的名产。在南屏镇,无论是红白喜事,还是伤心事,朋友聚会的酒席上,都少不了“响肚皮”。具有味道鲜美,香味宜人,清脆爽口的特点。在口中咀嚼时会发出“吱吱”的声音,故名“响肚”。
肚子的制作方法也很简单。选择新鲜的五花肉,但烹饪温度要根据食材精心控制。要买新鲜的五花肉,用盐和醋水反复搓揉,切成条,放在开水锅里煮,加调料。用小碗或大瓷碗把汤和肚子一起端上来,用小勺舀。
葡萄鱼
淮北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盛产葡萄。早期用于酿酒,唐代有“夜光杯葡萄酒”的名句。萧县酒清澈透明,柔和爽口,回味悠长,果香浓郁,陈酒醇厚,享誉海内外。灵感来自葡萄酒,淮北厨师独具匠心。经过多次练习,“葡萄鱼”的做法逐渐成型。
葡萄鱼是以鲱鱼为原料,葡萄汁酿造,整串葡萄仿制而成。“葡萄鱼”横放在盘子里,粒粒饱满,皮脆肉嫩,酸甜可口。
濉溪苗馒
苗满是苗族人做的馒头。目前,苗人仍在濉溪古镇继续制作传统手工。苗满始于公元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现为第五代。
“苗满”反复卷、折、折、揉、盛,灵活控制温度。馒头洁白如雪,大小均匀,嚼起来有筋,微甜。以前苏仙、徐州等附近地区的有钱人经常来濉溪买苗满招待客人。
临涣棒棒茶
临涣,原名罗,又名古茶乡,隶属淮北市濉溪县,位于濉溪县中南部。临涣人喝茶的习俗始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以生产茶叶闻名。临涣就是以六安当地一种叫做红茶棒的茶叶,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棒棒茶”。据说常饮这种茶,除有春生津、夏消暑、秋提神、冬生暖的奇特功效外,还能解酒,多饮不撑腹,还可暂解饥渴。
淮北不仅酿酒历史日久,酒文化更加源远流长,淮北的“口子窖”更是名驰塞北,声振江南,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留下了不知多少的赞誉和故事……
明万历年间,濉溪日渐繁荣,这时酒作坊已有十余家,诗人戴国士曾游濉溪,痛饮口子酒,留下:"橘来疑楚泽,沽酒读离骚"的美妙诗句。相山隐士任柔节也曾以"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来赞美口子酒。
到了清代顺治年间,濉溪于每年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举行"乡饮酒礼",赴会多为地方官员,乡里缙绅和各酒作坊主,他们首先到各作坊道贺,然后分别品尝作坊主们带来的美酒,直率评议,鉴别优劣。"乡饮酒礼"一年两度,形成乡规,这也可能是最早的评酒方法了。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