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一部创业史,提供对人才问题的理性思考。曹操、刘备、孙权作为领导者,在人才大战中的理念、政策和个人魅力表现出一系列规律性的意义。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展开《三国演义》深度解读——《三国志》CEO智慧的大赛。欢迎关注。这个解读是第一部分!
3354前言
“得成功,失人心,失人心。”所有的领导,无论大小,都经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在认识和理解之间,在口头承诺和实践之间,没有天然的等号。于是,关乎国家、集团、家族兴衰、荣辱成败的惨烈较量,每天都在继续。
《三国演义》不是讨论人才问题的理性读物,它只是一部历史小说。但它所提供的人才现象空前丰富、多样、开放,足以让中国几代领导人和子孙后代无休止地咀嚼,有一种永远的用人之道。它的正反经验永远不会因为时空的转换和变化而稍有冲淡或消解。
“三国”CEO智慧的观念较量:
人才不仅是大政方针的执行者,操作者,也是大政方针的设计者决策者
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说过,路线确定后,干部是决定因素。这种说法无疑是正确的。但《三国演义》的人才现象一再告诉人们,在路线确定之前,干部(也就是为你的事业效力的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也是决定性因素。
换言之,不拥有经天纬地的高层次人才,难以确立改天换地的可行性路线,难以实现惊天动地的绚烂目标。
矢志开天辟地的首脑型人物,万万不可只相信自己的大脑。曹操、刘备、孙权的创业总设计,无一不是身边的大谋士首先提出而得以上下呼应的,只是三人并不同步。
至于人才与路线的互动关系,在“有机会藏宇宙,有气通天地之志”(曹操语,见《三国演义》第21页)的三大伟人中,只有刘备醒悟得最晚。他为自己思想的落后付出了代价。他废了,他乱了,他像“困龙”一样干涸了很久,入不了水。
熟悉《三国演义》的人大多注意到了以下现象:3360曹、刘、中,刘备最早出现,从顽童时代就梦想当皇帝。但是,当全书演绎了近三分之一篇幅,曹操、孙权他们已成大气候了,刘备依旧惶惶然奔波于各路诸侯之间,没站稳一块立锥之地。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命途多蹇”;用司马徽的话说,是“落魄不偶”;用一句俗话说,他白白折腾了20多年。
为什么会这样呢?司马徽的话断了,说,“该隐将军身边没有耳朵。”这个诊断不仅是对刘备的一记耳光,对广大读者也是相当刺激的。但是,只要逐句逐段地阅读文本,就不难发现,刘备的人才观在遇到司马徽之前一直处于懵懂状态。他的主要兴奋点是低调,把小事看得越大越好,“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去过16山17次;他的尾巴在吕布、曹操、袁绍、刘表之间;他发展出了一套无与伦比的自我保护、辨别风向的生活经验等等。但他并不是一个精于知识和才华的精明政治家。
考察伟人的人才观,我们有自己更严谨的、具有历史丰富性的检验尺度。在这个天平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刘备和他的主要对手相比有点失重。
刘备的头号对手曹操第一次出道,第三次正式出道,第十四次人才大战第一名。
首先,于迅和叔侄许攸投了赞成票。“他妈的说大话,说:这是我的卵巢!”从那一刻起,曹操就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有了这个特级谋士,并采纳了荀“深植根基”、“献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思想。
尤其令人震惊的是,曹操并没有因为拥有张亮这样的高级幕僚而变得盲目。在平袁绍、丁辽东之前,他的“任人唯贤”是一段高亢而执着的咏叹调。
在青州前期,他身边的高层次人才已经形成了相互推荐、相互重视、源源不断的良性循环。于迅一上任,就推荐“兖州圣人”程昱;程羽推荐《今日圣人》郭嘉;郭嘉推荐了“韩光武嫡系传人”柳椰;柳椰还推荐了满宠和吕倩.一个不断完善的多维度、开放性的高层智库由此建成。到十四时,曹操一方呈现出“文有谋士,武有将,翼有卫,共进”的优化组合格局。
刘备的二号对手孙权在第二十九回崭露头角。他继承了父亲和哥哥的遗产后,第一件重要的事情是
自古有得有失。为了今天,必须寻求有远见的人的协助,然后江东才能决定。当即推荐了林怀义鲁肃。从此,孙权有了自己的“于迅”。“踏足江东观天下之乱”的战略决策,是鲁肃送给孙权的礼物。
酒价格,河南汝阳杜康52度价格4.jpg">鲁肃上任之初,便推荐了博学多才的诸葛瑾;刚刚由京返吴的张又推荐了蔡邕门徒顾雍;加上孙策留下的两大支柱周瑜与张昭,少年孙权登场之初便酿造了选贤授能的良好气候。到第38回(即刘备“三顾”那一回),他在“广纳贤士”方面竟然一发而不可收:
连年以来,你我相荐。时有会稽阚泽……彭城严峻……沛县薛综……汝阳程秉……吴郡朱桓……陆绩……吴人张温……乌伤骆统……乌程吾粲……汝阳吕蒙……吴郡陆逊……琊徐盛……东郡潘璋……庐江丁奉……文武诸人,共相辅佐。由此,江东称得人之盛。
司马徽对刘备用人症结的诊治,正是发生在如此激剧的人才争夺战的背景之上。刘备的“困龙”状态,正是其人才观念长期懵懂所引发的冷峻严酷的格局。
司马徽的儆示让刘备幡然醒悟。尽管迟了很多年,但毕竟推出了“人才史”上最精彩的礼贤下士范例“三顾茅庐”;获得了“创业史”上最精湛的设计蓝图“隆中策”;拥有了“辅宰史”上最精忠的军师和贤相诸葛亮。诸葛亮为他赢得了荆州,“困龙”终于得以入海;诸葛亮为他赢得了益州,称王称帝梦终于得到补偿;诸葛亮还为巩固与发展刘蜀的基业八面应酬,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肝脑涂地,鞠躬尽瘁,直至病逝北伐前线。
“三顾”的灿烂,足以使刘备在中国的用人史册中吐气扬眉。只可惜,“三顾”的辉煌并没有得到延续。刘备没有抓住孔明出山的契机,扩大战果;没有策划与吸引人才的大动作;没有像曹、孙两方那样出现高层次人才互荐、互补、良性循环的大好走势。
——刘备被“三顾”的光芒迷惑了眼睛。刘备太满足于和孔明的“如鱼得水”。
——刘备的政治、外交、军事,以及战略、战役、战术设计,主要忙活孔明一个人了。
——孔明不只以一当十,他甚至以一当百了。
很显然,这是刘备人才观念的又一次落伍。
尽管刘备的某种特独、可贵的个人魅力也为他吸引了若干贤士英才,如赵云、伊籍(他又推荐了马良)、张松、马超等,但在整体上,在刘备的生前与生后,其左右始终没有形成优化组合的高层次智囊团。
一个诸葛亮,总会捉襟见肘。荆州的失守,亭的惨败,都与诸葛亮分身无术、即没有诸葛亮辅弼有直接关系。让人困惑的是,关羽失荆州、走麦城、父子双亡,刘备屯兵于包原隰险阻、被火烧连营七百里,都是由十分低级的错误引发的。
诸葛亮离开荆州的那一瞬间,已发现他的继任者关羽有两大致命弱点。一是动辄“除死方休”,而不是如何“竭力保守此地”;二是对“北拒”、“东和”的大政方针缺乏起码的认识。“欲待不与,其言已出”,尽管千叮咛万嘱咐,但毕竟没有层次较高的谋士留在关羽身边。
诸葛亮离去的时候必有忐忑不安。想当年,许田射猎,见关羽拔刀欲斩曹操时,有刘备在旁当即制止了他;而今孙权遣使求结秦晋之好以抗曹操,关羽竟“勃然大怒”,辱骂孙权,还想“立斩”来使……如此荒诞无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惯性,却因左右无人(连刘备这种层次的智囊也没有)而得不到匡正。于是,发生了孙权与曹操联手夹击荆州的惨剧。
从这种意义上说,关羽和荆州不是被孙权断送的,是关羽自己断送的;进一步说,也不是关羽自己断送的,而是刘备和诸葛亮分身无术,任用不周所断送的。
以上或令人愉悦或让人遗憾的现象,对后世创业者不能不多有启迪:
——人才,不只是首领人物的手或脚,更可以充盈首领人物的大脑。如荀彧、郭嘉、程昱们之于曹操,鲁肃周瑜们之于孙权,诸葛亮之于刘备。此其一。
——可以充盈大脑的高层次人才,也不宜一花独放。要营造立体的多元互补的开放的流动的高层人才良性循环态势。有没有这种群体优势,是大不一样的。此其二。
——即使拥有了高层人才团队优势,也不可些许淡化持续参与人才大战的热诚与韧性。创业,没有止境;“三国茅庐”精神,有必要承传、深化、花样翻新,并走向永恒。此其三。
(本文未完,后续文章详见本头条号后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