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泡酒历史悠久。
从中国传统的“医”字就能看出一二。“药”下面是“酉”字。“酉”的本义是酒器,也引申指酒。所以在很多古籍中可以看到“药源于酒”。
中医古籍记载大多有关于泡酒的方剂,如《黄帝内经》年的“鸡脉”。这种风味气泡酒的原料很特别。它是由炒鸡粪和发酵米酒制成的药酒。书中还规定,所用的鸡屎必须是白色的,因为古人认为山中野鸡的白色鸡屎是鸡的精气。据说“鸡箭”对治疗消化不良很有效。
唐宋以来,中国人对泡酒的喜爱进入了全盛时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酒与各种东西混合制成各种起泡酒,如黑蛇酒、桃花酒、葛杰酒、松子酒等。这种自己泡酒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逐渐形成了“三派”。
最常见的学校是“水果泡酒学校”。以水果为原料的起泡酒种类很多,有秋梨酒、荔枝酒、石榴酒、樱桃酒、梅子酒等.品种繁多,其中青梅酒最为著名。
说起青梅,最著名的典故是《三国演义》中的“青梅煮酒英雄”。
在中国的西南和沿海地区,酿造青梅酒的历史相当悠久。每个地方的战术因为气候、水质、青梅品质的不同而略有不同。沿海地区的人们喜欢将新鲜的青梅浸泡在低度的米酒或黄酒中。云南、贵州、四川的人喜欢发酵制成的梅子酒。
一般来说,“水果泡酒”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采摘新鲜水果后,用清水洗净晒干,然后放入坛子或玻璃罐中,倒入不带水果的白酒,加入适量冰糖,将坛子密封严密。所有接下来的工作都将留给时间去完成。当水果所有的酸甜味都释放到酒中时,就该开瓶享用了。
有个笑话说,中国人把能做菜的都归类为食材,不能进口的归类为药材。这个笑话在酿酒行业也适用。
在酒业中最有影响力的群体属于“药材酿造群”。越是珍贵的药材,在酿酒行业越有号召力。现在人参、藏红花、鹿茸都不鲜见。各种哺乳动物的生殖器和爬行动物的胆囊开始流行。有据可查,参茸可以用来泡酒。用各种“鞭子”泡酒,是基于中国人“吃什么补什么”的思想。这个简单的想法在酿酒行业颇有市场和历史。
有泡酒习俗的地区大多会就地取材制作泡酒。比如四川藏区会用羌活、冬虫夏草、沙棘、当归来泡酒。在四川西昌,当地草药如伸筋草、红麻、微感冒药、木瓜等。是用来泡酒的。
如果要找“药用泡酒派”的代表,苦荞泡酒一定榜上有名。
苦荞麦广泛种植于我国西南和华北地区,富含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生物类黄酮等。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都证明苦荞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尿糖的功效,被称为“三大健康食品”。
荞麦气泡酒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颖的新品种。苦荞溶出了酒中的一部分黄酮类物质,使浸泡后的酒呈现明亮的金黄色。浸泡在白酒中使苦荞麦有一种特殊的风味。这样的苦荞泡酒不仅具有特殊的感官,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现在苦荞泡酒已经成为四川省凉山州的主要产品之一,是苦荞产业发展的源头。
如上所述,中医理论认为药酒有多种用途,
之所以叫“杂物”,是因为这一派的泡酒秘方要么来自医书,要么是别人推荐的,用料也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鸟瞰整个巴蜀,除了成都平原,其余都是山川分割。这些地方崎岖不平,高山峡谷,道路陡峭,经常有野兽出没。许多山川河流不仅孕育了勤劳顽强的巴蜀人民,也滋润了各种特殊药材生产的土壤。
0度的土米酒适合泡梅子吗,30多度的米酒可以泡药酒么8.jpg">蛇的舌头和眼睛,鸡的性腺,大个的蚂蚁……民间的自制泡酒材料早就不拘泥于中草药,各种重口味的器官和爬虫昆虫都在其中。有人认为吃毒物可以明目,甚至能以毒攻毒来“解毒”,于是蝎子、鱼胆、毒蛇等毒物就出现在了泡酒材料的清单上。有人认为名贵的野生动物有传说中的功效,于是明目张胆地将娃娃鱼,穿山甲等国家保护动物用作泡酒的材料。
民间普遍认为通过白酒的泡制,可以把材料中的“有效物质”溶解,从而通过喝酒来治病补身。那么这种想法是否站得住脚呢?
这里说一个小知识点,“泡酒”和“药酒”两者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混用,但是细微之处却有差别。两者在使用方法和效果上有很大的差别。有经验的医师会告诉你,自制泡酒并不是简单地将药材放到白酒中泡制即可,这其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颇多。
泡酒的泡制方式、泡制时间,存储方式,饮用次数等都有颇多讲究。
比如在药材和酒的比例上,通常会控制在一比十为最佳,根据药材药效的不同,还会有增减。如果酒多药少,则药物浓度偏低,药效就要打折扣;酒少药多,药物浓度过高,不符合泡酒“缓补”的特性。
自制泡酒的时间一般都认为时间越长越好,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将材料中的“有效成分”释放出来。其实不然,自制的药酒浸泡时间一般在1个月左右较好。自泡药酒因密封性和工序的问题,若泡制时间过长,反而会让泡酒的效力挥发。
一般自制泡酒的方式都是冷浸,就是将配好的药材切成碎片或粗粒,置于容器里,然后加入适量的酒密封浸泡。其实还有一种热浸的制作方式。热浸是将药材装入纱布袋的药材与酒置入容器,隔水炖煮加热后再密封浸泡。多了一道炖煮的工序会更容易浸出药物有效成分,并且缩短浸泡时间。
最后提醒一句,泡酒也是酒。需根据具体情况和自身的体质选择,切勿贪杯多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