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白酒种类很多,从25度到75度都有,但为什么市面上常见的白酒大多是45度、52度、53度?什么度数的白酒口感最好?这些学位是怎么来的?今天和大家聊聊白酒度数背后的事情,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首先,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度数,比如酱香型的53度、浓香型的42度、52度,其实都是中国白酒经过多年发展,公益特性、历史机遇、市场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与品味关系不大,充满偶然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酒精度仪还不流行,常用的测量酒精含量的方法是看啤酒花,也就是它的气泡。有经验的师傅在接酒时,会通过观察气泡的大小、均匀程度、保持时间来确定酒精度,也就是俗称的“看花摘酒”,这是个技术活。那时候还没有降低酒精含量的技术,酒厂碰多少度的酒就卖多少度。只要把头捏到尾巴,中间的都连在一起了。茅台当时收的白酒度数大概是52-53,而浓香型白酒是分段取的,所以拿出来的酒一般都是60度以上,所以以前的酒只分质量等级,没有说卖多少度的酒。
说到酒精度,茅台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早期轻工业的茅台有记载的酒精度是55度左右。原因是酒精度仪使用不当。通常我们说的酒精度是指20摄氏度时的酒精度。测量酒精度时,先用温度计测酒精度,再用换算表测温度,再根据换算表进行换算修正。当时茅台测酒精度的时候,只用了酒精度仪,没有校正温度。因此,测得的酒精含量约为55-56度。早期大家一致认为还是53度的茅台比较好喝。其实茅台一直都是53度。我们前面说取的是浓香型白酒,60多度。后来国家提倡降低酒精含量。各大厂商一开始也不知道要降多少,就等着找参考。大家首先指的是茅台的53度,因为已经有低档的例子了,大家都凑了过来。所以当时双沟大曲是53度,五粮液滚下来是52度。后来品酒会上诞生的经典度,基本奠定了中国白酒酱香53度,浓香52度的格局。
90年代,深入的饮酒习惯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再加上降酒精度技术的成熟,40度白酒开始畅销中国南北,尤其是42度浓香型市场。久而久之,42度白酒成了市场上的热门度数。说起来要明白一个道理,先有酒后有酒。学位只是一个剂量单位,只是技术成果的一种表征。3 52 42,这些度数代表的是酒精含量,也就是乙醇含量的比例。乙醇是一种酒精溶液。度数越高,酒中能溶出的酸酯类和醛类越多,所以成香呈味物质也就越多。因此,在同样的工艺下,不同的度数,葡萄酒的香气和物质含量会有所不同。但并不是说一定度数下葡萄酒中水分子最接近的关联就是真酒精和
茅台是最有名的飞天茅台,53度,但是1980年的茅台是52度,五粮液和剑南春都是52度更多。泸州老窖42度特曲喝得多,卖得好,厂家不会轻易打破历史和消费者的习惯去尝试新的度数。如果大厂这么做,那么中小酒厂也会跟进这些学位。久而久之,人们会以为这些度数就是正宗的白酒度数,但实际上,还真有几个度数。大多数消费者看不出有什么区别。比如最近酒鬼内参推出了54度版。许多酒厂推出了一些特殊的度数,但是为了将更多不同的产品分开,让不同的销售渠道独家销售
白酒说完了,我们再来看看同样作为烈酒使用的国外葡萄酒,比如威士忌、朗姆酒、白兰地、伏特加。两次蒸馏的原酒高达70度甚至80度。为什么现在40度很常见?那是因为在17世纪的欧洲,英国水手用烈酒支付工资。为了防止“黑心”船长染指酒,船员们发明了检测方法,将酒倒在火药上。如果还能点燃,证明发出的酒是合格的酒。在室温下,被点燃的酒精最低度数为40度,所以船长们自然会分发酒精含量刚好达到及格线的烈酒。这个好处会最大化。这些酒一旦被点燃,就可以成为合格品,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国外的酒通常会使用“proof”的表述,这不仅是代表酒精度的单位公式,还有证明证据的意思。所以,威士忌、白兰地、朗姆酒、伏特加的40度,不是口味的平衡点,更多的是利益的平衡点,这是历史上约定俗成的习惯。
说到这里,其实我们发现,无论是白酒还是洋酒,这些往往
见度数的由来,都是跟历史以及市场选择有关,而白酒度数的演变也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目的也是为市场服务提供,满足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要说多少度的酒好喝,关键还是在于它的生产工艺以及贮存的时间,当然,还有个人的爱好,很多事情我们看似有偶然性,其实有其必然性,但深入一研究,其实还是偶然性,连量子物理都搞不清楚,到底是不是上帝玩色子,我们又怎敢去做任何必然性的论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