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市滇滩镇的傈僳族酿酒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逐渐演变成风格丰富、香味浓郁、清香扑鼻的酒文化。传统的傈僳族家庭作坊以其优良的品格,醇厚爽口,柴火酿造的土制“小蒲果九韶”而闻名。傈僳族同胞历来偏爱自酿荞麦酒、蒸玉米酒、米酒等。而且整套酿酒操作传统而古典,有条不紊而又考究。比如酒糟和大米的发酵时间,酿酒用的锅碗瓢盆,蒸馏时柴火的选择,温度,盛酒的锅碗瓢盆,都有特别严格的要求。
“好山好水酿好酒”。滇滩镇傈僳族聚居区的水城、烧灰坝、棋盘石等村落依山傍水,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优质水源。这里的水是从青山腹地流出的正宗山泉水,水质极佳,清澈甘甜,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酿酒的首选。其次,这里的酿酒是烤酒。人们选择自己的原始纯绿色食品作物,如大米,苦荞,蒸玉米等。作为酿酒的原料。种植这些粮食时,除了农家肥,他们从不添加任何其他农药化肥成分,以保证酒料的纯正。更何况酒是用小炉小锅烤出来的,所以每锅出的酒量自然比大锅少很多,但味道纯正,清香可口,可以算是不折不扣的“功夫酒”。就连烤酒的柴火选择也是有讲究的。一般选择橡木柴。橡木柴火结构紧凑,耐燃,热量均衡。因为在葡萄酒烘焙过程中把葡萄酒分子凝结成饮品是一件耐心细致的工作,需要静心和专注的等待。如果火候太小,酒曲充分发酵的成分就很难把酒分子分离出来,酒就不会滴、滴。火容易导致酒料的锅糊、变焦,严重影响酒的口感、气味和质量。此外,烤酒的人用来盛酒、储酒的容器一般都是陶质的瓮、陶罐,再用木塞密封,能最有效地保存和保留纯粮饮品的正宗风味,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古风美感,充满原生态的酒文化气息。竹筒装酒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酒与竹相爱的时间稍微长一点,竹汁特有的清新淡雅就会渗入酒中,其香味沁人心脾。陶器是第一个盛酒的地方,其次是玻璃罐和坛子。塑料容器一般不适合长时间装酒,只是一种临时措施,把酒存放的时间最短。如果用塑料瓶装酒,十天半月之内,一瓶好酒就会被塑料的异味干扰得面目全非,难以入口。这个小常识,烤酒的人和喝酒的人最清楚。亲朋好友聚会,倒一个陶碗或竹杯酒,闲话亲情,畅谈人生理想,笑傲世事,其乐无穷。
傈僳族传统工艺酿造小蒲果酒通常分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将酒和米盖好:将准备好的荞麦、玉米、大米等原料用木蒸笼蒸熟,铺在竹簸箕、竹箅里,待酒冷却到一定温度后,将自制的麦芽和从山上采集的苦草等多种植物混合捣碎而成。第二道工序是烤酒:烤酒时需要有一个大铁锅,一个小铁锅,一个双层转缸,一个木制蒸笼,一个漏酒口,一根长约三尺的竹筒,一个接酒的细口陶罐。一切准备就绪后,用柞木烧开水,让浓烈的蒸汽翻滚飞舞,酒粒中的酒精被推出,升到盖在上面的大锅里。预先带有竹节的竹筒用于连接旋转气缸。当热酒沿竹筒穿过转筒夹层时,被转筒内的冷水迅速冷却成为酒液(转筒内的水要随时更换,以保证低温具有快速冷却功能),然后从转筒底部的小脐眼流出,滴下。第三步,坛子调酒:刚出锅的酒温热,爆发力强,充满活力,一般不宜马上饮用。而且第一壶和最后一壶的酒的浓度是不一样的。为了使酒的纯度、口感、质感达到一定的水平,变得清香、纯正、爽口,酿酒师会用木勺将整坛瓮酒慢慢搅拌,再用木盖将瓮盖压紧,使酒协调其内部关系,调和其醇味,提高其内涵,最终使之华丽、美观。埋在地下或存放在陶罐或砂锅中一定时间的酒,经过时间的深情调整和温柔揉搓,会变得品格高雅柔和,晶莹剔透,圆润淋漓,香气四溢。
傈僳族的米酒、荞麦酒或小锅蒸玉米酒,清爽无污染,色香味俱全。味道纯正、厚重、清香。作为家庭必备饮品,主要自酿自饮,也是傈僳族人过节、娶亲娶女、过饱生日、建房、拜年或馈赠亲友的佳品。“如果你喝了它,它不会伤害你,你的头也不会痛。放心喝个烂醉吧!”无论谁走进傈僳族村落,好客的主人总爱这样热情的问候。
傈僳族是一个能喝、能喝、善喝的民族,不分男女老少。他们的好客总是充满了友谊和感动。傈僳族认为“无酒不成礼”,招待客人少不了酒。如果有酒,就会有相应的饮酒礼仪。按照传统习俗,每次宴会开始时,主人都要先把自己的酒杯倒满,倒一点在地上,以示对祖先的尊重。然后他要举起酒杯抿一口,表示酒是好酒,绝对没有问题。然后他会用双手恭敬地给客人们一个个斟满酒碗。
地捧给客人饮用。傈僳族饮酒和敬酒时所用酒器,有竹筒、木碗、木杯、陶碗、玻璃杯等,性格粗犷豪放者有时会提起坛罐开怀痛饮或对擦(干杯)。大家酒兴最酣的时候,他们喝酒更注重专门的喝酒礼仪,即人们常说的傈僳族三杯酒:交杯酒、倒杯酒、同心酒。第一杯是交杯酒,傈僳人家来客人,初次见面干一杯,以示礼节和友好,一定得喝下,没有理由没原因!否则他们会深表遗憾地说“基扑啊滴滴麻哆,瓜储呢麻啊!”(傈僳语:酒一点都不喝,不是朋友!)你若毫不犹疑,一饮而尽,滴酒不漏,他们会立即笑逐颜开,连声点赞“铁骂尼一支吗瓜储啊!(这个么才是真正的好朋友呢!);第二杯为倒杯酒,情谊更上一层楼,亲戚朋友熟人喝倒杯,各端酒,臂相缠,身靠紧,同饮酒,慢慢边喝酒边往后倒地,真有意思!第三杯是同心酒,也叫“合杯酒”“贴面酒”“双杯酒”,意义自是不同寻常!恋人共饮同心酒,天长地久共白头。友人共饮同心酒,刎颈之交金兰义。真个霸气刺激!长辈为表达对晚辈的关心,同辈之间表示友好或者未婚男女相互爱慕才饮合杯酒,过去也常用于贵客来临、签定盟约、结拜兄弟等场合。
近年来,又与时俱进增添了一些颇为时尚的喝酒礼仪,如互敬互爱杯:饮酒时,亲朋友人笑脸相对,诚心满满,端杯齐眉,你喂我喝,我喂你喝,彼此的深情厚谊尽在不言中;三江并流杯:热情的青年男女会三人一组,唱罢一曲高亢激昂的敬酒歌后,直接端起酒杯或小酒壶,带着友好戏耍的小恶作剧成分,同时向一位被敬酒的年轻客人或亲友盛情劝酒喂酒,被喂酒者须得小心翼翼又一视同仁对待三杯同步而来的敬酒,一不小心就被呛得鼻涕口水,满口满脸皆是酒水,被折腾得狼狈不堪还要被接连罚酒,唱歌致谢,赔罪还礼,在众人开心愉悦的嬉笑怒骂唱中,欢乐轻松的热闹气氛被推向高潮。
说罢烤酒喝酒,就得说说烤酒人,年近四旬的蔡继芬是水城傈僳族寨子里的一名勤劳朴实的家庭妇女,也是边地青山绿水间的众多烤酒人家的典型代表之一。二十多年前她从母亲那里传承了一套娴熟独到的烤酒技艺,秉承着保质保量、童叟无欺、诚信经营的理念,从选取酿酒食材到精心捂酒、认真烤酿、小心贮存等加工流程,对于每一道至关重要的工序她都亲力亲为,严格把关,做到一丝不苟。多少年来,她用谷物烤酿的酒水有口皆碑,“老实人蔡继芬烤的酒信得过,不掺假,味道好,价格又公道……”一直是四邻八寨广为传颂的一句话。由此,她烤酿的酒水几乎成了远近驰名的金字招牌,供不应求,她家的烤酒小作坊一年四季美酒飘香。蔡继芬用勤劳的双手书写了丰富精彩的烤酒人生,编织了傈僳人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美满。在酒液静静流淌和酒香悠悠的宁谧岁月中,延续了边陲小镇别具特色的用传统工艺酿制土锅酒的酒文化的辐射延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