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是人类文明的开端。在那个没有火的时代,火是光,是温暖,照亮了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自古以来,为了保存火种,人类还发明了许多神奇的工具,尤其是鄂伦春族的火种锅。这个引火盆可以让火燃烧几天。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如果你很好奇,下面小编从头给你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作者删除。与图片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这是火燃烧的自然现象。专家说,自然界最早的火是由雷电引起的。后来被古人发现使用,终于学会了控火。从考古发现可知,最早的人工取火是穴居人发明的,距今约18000年。所谓“钻木取火”,顾名思义就是摩擦木棒产生热量,然后点燃一些植被碎屑。这种方法除了效率低,似乎没有其他缺点。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发明了打火石取火,即石头相互碰撞产生火花,再用火花点燃一些绒毛取火。但能因这种碰撞产生火花的石头并不多,但如果能找到一块,就能持续很久。后来诞生了一种纸媒,就是将纸莎草点燃后,放入竹筒中,再放入纸炭中阴燃,需要生火时,吹一口气就够了。
以上是古代有代表性的取火方式,但除了这些,还有一个更有趣的取火招数。如上所述,最早的火灾是由闪电引起的。比如闪电击中一棵树,巨大的能量瞬间点燃大树。后来古人突发奇想,保存了天雷之火。虽然现在看起来简单,但在古代并不容易。上世纪90年代初,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孟津县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件神秘的扎腰镂空陶罐,罐内发现了燃烧的炭灰。推测土锅是储火的锅,说明当时古人已经能够储存火种,但土锅储存火种效率低下。
要说最厉害的引火锅,还得看看鄂伦春族的代表作。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上次人口普查不到一万人。虽然人口不多,但他们的传统保存完好,这也让我们对今天的鄂伦春族有了全面的了解。在元代,鄂伦春族因擅长渔猎而被称为“森林之子”,在长期的渔猎过程中也掌握了大量的生产技能。众所周知,东北的气候非常寒冷,但是鄂伦春族人有一个巧妙的生火方法。
对于鄂伦春族来说,火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否则在漫长的冬天里会非常艰难,而正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他们发明了一种高效的保存火种的方法——火种盆。值得注意的是,鄂伦春族的引火盆与中原地区不同。首先,他们将桦木切割成几段木墩,然后从一端挖空,中间留几个透气孔。最后他们把引火物放在里面点燃,等明火燃烧到一半的时候再把它扑灭,然后再放一层引火物。
一般来说,这样做出来的引火盆,不出意外的话可以保持引火1-2天,做得好的话可以保持引火五六天甚至更久,这样鄂伦春族人即使在暴风雪中也不用担心没有火取暖。也许你在想,鄂伦春族是怎么做到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一种只生长在东北林区的好东西,即桦褐孔菌,一种长在桦树上的真菌。
茶花,又名桦褐孔菌,被当地鄂伦春族称为桦树包子。这种真菌生命力很强,在零下四五十度的环境下依然生长,但危害也很大。它会在几年内吸干白桦树树皮中的所有养分,最终导致树因缺乏养分而死亡。一般来说,桦树包子可以长到30cm以上。它们的颜色有的是棕色,有的是土红色。桦树包子最大的特点就是表面摸起来很硬,就像一层壳,但是打开后会发现里面有密密麻麻的菌丝。
鄂伦春族人民在烧火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桦树馒头在自然状态下可以燃烧很长时间,因为内部菌丝可以锁住热量,所以桦树馒头就成了保存火种的好材料。所以鄂伦春族人经过加工和反复尝试,最后用桦木包子作为点火材料,然后把点燃的桦木包子放在桦木锅里保温。当他们需要用火时,他们向洞里吹气,菌丝就会燃烧。
通过生火和保存火种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远古先民拥有无穷的智慧。他们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生存技能,这也让我们今天对他们佩服不已。
参考资料:
《鄂伦春族》作者:王千出版社3360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文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撰文:特约历史作家:刘力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