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了解的阜新三沟只是酒?
今天讲讲三狗的故事。
01三沟之名阜新三沟之名来源于阜新人与自然斗争的历史。那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世纪60年代,国家成立的时候,一片废墟。
阜新的丘陵面积占了非常大的比重。经过几十年的战争,该地区更加贫瘠,土地贫瘠,山洪肆虐。
农民获得了土地,但他们缺乏足够的力量和技术来管理土地。他们的生活异常艰难,只能再次与自然抗争。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和艰苦实践,终于形成了封山育林、治理坡耕地、沿河植树的生产经验。
三沟精神纪念馆
0塔子沟沿河植树塔子沟村位于市区以西40公里处。有一条让人又爱又恨的河,塘头河。
每年雨季,这里的洪水肆虐,毁坏良田。到了大风季节,黄沙又会肆虐,幼苗难以成活。
为了治理黄沙和洪水,人们开发了沿河植树造林的方法,可以防风防水。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塔子沟人先后在河滩上植树1700多亩,加上天然林,总面积达2700多亩。一条1英里宽、12英里长的林带像一道铜墙铁壁矗立在塘头河东岸,保护着塔子沟人民的美好家园。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看这弯弯曲曲的碧水和翠绿的山林,仿佛几十年的苦难终于随风而去。
蜘蛛镇塔子沟塘头河
0茅岭沟封山育林茅岭沟,位于七家子镇茅岭沟村,属丘陵地形。境内有大小山峰50多座,到处是荒山野岭,水土流失严重。
新获得田地的农民想了很多办法,挖火石、刨药材、养牛羊,但都没有取得好的效果。
最后,从1952年开始,公社做出封山育林的决定。
今天拍到的水洞山是1952年封山的,当时是最严重的秃山。茅岭沟的干部制定了护林护山公约,坚持巡山保护。村民没有柴火,就把三餐改成两餐,用蒿代替柴火,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当然,光封山是不够的。大家还是坚持植树造林。1958年,茅岭沟大队更名为“五一”青年林场。六年来,育苗329亩,出苗4493万株,实现了种苗自给。造林方面,林场采取春雨季造林,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苗木成活率。
1952年至1964年,茅岭沟封山育林1.1万亩,植树造林8200亩,治理坡耕地800亩。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粮食亩产量由过去的不足100公斤提高到94.5公斤。
现在,当我们重新进入这里,我们只看到满山遍野的绿色和鲜花盛开。不知道孩子们在玩的时候,是否知道他们过去的故事。
七家子镇茅岭沟
04赵树沟坡耕地治理在阜新赵树沟镇,该区坡耕地较多,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3%。斜坡的角度通常为5到25度。下雨时,肥沃的土壤会大量流失,农作物难以生长。
也许,我们会想,山坡,然后种梯田。
其实梯田没那么容易。当时山坡上有大量的侵蚀沟,没有大型设备处理。
只能先割一小块耕地过渡,然后年复一年平整沟渠,减缓水势,形成真正的水平梯田。
所以在治理初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杨树沟镇后拉格拉村
招沟人,通过全年防汛抢险和严格控制,不仅彻底驯服了他们,还增加了坡耕地的产量。
我们还改善了许多农场
05三沟精神1964年,国务院在调查阜新地区,制定农业生产计划时,发现这三个地方的经验非常宝贵,值得推广,于是首次提出了“三沟精神”的概念,并在《辽宁日报》、《人民日报》等重要媒体上宣传。从此,三沟经验传遍了全国。
三沟宜都白鱼渡村现在是甜瓜基地。
“三沟经验”的灵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科学种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从1965年开始,这一经验在全市乃至全省推广,特别是辽西地区,掀起了学习“三沟经验”的高潮,形成了规模效应。大面积景观林地得到治理,农业综合效益逐年提高。
这个经验还参加了全国农业展览馆的展览,并推广到全国。三沟精神逐渐成为阜新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所以,我们的三沟酒就是这种精神。
现在,七家子镇茅岭沟村也建起了三沟精神纪念馆,是阜新党建教育基地。你去过那里吗?
#阜新头条# #头条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