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组织去看展览。他对游戏很着迷。
关于全国美展作品评选的建言
范美君
展区一角
全国美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多多少少会引起创作者的焦虑,甚至睡不好觉。有的还很快很早就开始行动,比如去外地写生找灵感,刷朋友圈找主题,去强化班学技术,熟悉稿件阅读等等。当然,讨论的角度太多了。在此,我只对作品的选择提出三点建议。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济南)中国画作品展
一、注重精神内涵,避免形式审查。
唱法有很多种,各有千秋,比如流行、民族、摇滚、美声。坦白说,我不太喜欢美声,虽然意大利男高音帕瓦罗蒂唱的是《我的太阳》。在我十岁之前,我住在农村。我用我父亲从城里买来的黑胶唱片机播放了这首歌。虽然今天没有了低音炮等设备,歌词一个字也没听懂,但就是觉得好听。幽静的村庄里飘荡着深沉、宽广、富有感情的声音,比那枯萎、回荡的大喇叭好听多了。然而,即使帕瓦罗蒂演唱,也不是所有的歌曲都会有这样的魅力。有些作品本身就是“人渣”,旋律也不好听,但还是没有感情。而他们却要装模作样地用饱满浑厚的美声唱法演唱,就像“为加新词而强调悲伤”的虚伪做作。同样,画的形象僵硬如标本,人物精神木讷,整体意境不佳。但以正确的题材为基准,以繁复的劳动为卖点,整幅画几乎是精雕细刻,毫发无损,造型准确,色调微妙,技法极佳。它可以从远处观看,也可以近距离观看。近年来,这类具有“展厅效应”的作品成为一种潮流,逐渐变得无趣。根本原因是没有内心情感的表达而只有技术。荷兰画家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油画技法其实一般,但一个平静的女孩转头时的那一瞥,不禁让观者的心为之一颤。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东晋顾恺之早就知道一个道理:“四体无美,唯美;生动的写照,在一个街区的中间。"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济南)中国画作品展
有些评价和考核确实很残酷。比如面对一堆发霉的食物,如果检测指标只有添加剂、重金属、盐,不含菌落总数、营养、视觉、口感,也可能合格。同理,一件艺术作品如果没有某种不可描述的灵性,如果只是写造型,写材料写风格,那无异于形式审查。比如画一个美女,如果不能表现出她的精神状态,不如找个模特站在展厅里。她不仅可以自由活动,还可以和前来观展的观众打招呼。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济南)中国画作品展
其二,警惕作品抄袭,也含实验艺术。
没有真情实感,没有过硬的技术,没有独特的语言,似乎“戴着面具跳舞”也不是不可能。比如复制变体甚至直接复制。中国书画的传统有很强的传承惯性,学的像一个,好像才是正宗。近年来,在艺术展览中总能看到一些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创作,如黄的山水画和西方新媒体艺术的临摹。陈丹青借鉴米勒的《画《西藏组画》后大获成功,吸引了一大批少数民族题材创作。不管和自己的生活和情绪有没有关系,作品大致就是要么抄照片,要么抄某个人。油画、动画、实验艺术、综合材料绘画等门类都有外在因素,样式多,内容杂,看起来比较容易借鉴,不留痕迹。从哥特风格到风格主义,从点画到野兽派,从著名的毕加索到不知名的基督教西尔万。艺术在于创新。如果你坚持复制一个人30年,这就像绵羊身上的薅羊毛。风险非常大。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
记得二十多年前去图书馆,有的书赫然写着:“此段已抄袭,请勿重复!”近年来,高水平的展览已经开始了类似论文查重的数据库比较。但由于数据库信息不全,就像那些自称看过很多西方艺术的批评家承认有盲点一样,自然会无所畏惧地去复制。我该怎么办?机器检查不出来。能不能发动群众查一下?比如入选作品可以在网上公示吗?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济南)中国画作品展
其三,力求评选公平,避免“近水楼台”。
不可否认,任何评选都不可能做到绝对公正,尤其是对不同意见的艺术作品的评选。一人一票选出来,差的马上出局,好的却因为纠纷很容易出局。
倒是那些没啥个性也不算差的作品容易入选。另外,评选中的“近水楼台”也需要避免。1937年第3期《美术杂志》刊载“旅客”《全国美展拾零》一文,大意是说民国时期的第二次全国美展某筹委将“自以为了不得的”几幅杰作(字)送去出展,岂料被审掉了。于是他怒发冲冠地跑去责问某主任:“岂有此理!咱们身任筹委者的作品,为什么还会落选?不行,不行,非陈列不可,非……陈列不……不可。”“好……好好,挂挂挂……”展区一角
目前油画、国画这两大画种依然施行省级初选,这或许可以调动地方美协积极性并减轻评选工作量,但多少让人有“近水楼台”之忧。之前某些省还出现过比较严重的内讧。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呢?可否施行省级评委交叉评选制,而且增加省外评委的人数?或者,能否如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那样引入观众投票制?在那次展览上,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一炮而红。
原载《中国书画报》
范美俊 在济南十三届美展中国画作品展
范美俊,美术评论家、九三学社社员。现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