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是明代祠堂祭祀器皿的重要颜色。嘉靖九年(1530),四郊墓葬中祭祀用瓷的颜色定为“方遒黄”。黄釉瓷器在明代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烧制,最常见的造型是盘、碗、罐。
黄釉盘(碎片)
黄釉盘(碎片)
藤原浩(男子名)
剩余长度为11.7厘米。
这个圆盘只有底部。内外施黄釉,圈内施白釉。底部用青花楷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两行两圈印刷。
赵红的黄釉瓷器釉色细腻,浓淡适中,被视为明清时期黄釉瓷器的典范。
藤原浩(男子名)
残高6.4cm,足径4.1cm。
这是高足碗的残迹,只有高脚和碗底。碗内浇黄釉,碗内底拱起一圈。圈内“弘治年制”篆体为双线,字的笔画用绿色填实。外墙上只有黄、绿、锥、拱、海水、河崖。在脚上涂上白釉。从暂时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原清宫完整藏品来看,这座高足碗的外墙装饰有黄、绿、锥、拱和两个龙玩珠。
这种高足碗非常特别,极其罕见。在明代官窑中,篆书最早见于永乐官窑,四字篆书见于宣德官窑,六字篆书见于嘉靖官窑,其他官窑均未发现篆书。这种高足碗以黄地绿彩锥拱四字付款的形式在明代御窑瓷器中独树一帜。
这种黄釉的壶,釉面光亮,釉色细腻,如同鸡油一般。与成化和郑德时期的黄釉壶相比,这种壶的釉色淡而适中。其失败的原因是釉面有掉渣和少量剥线香。黄釉瓷器在明清时期属于皇家瓷器。据清代《钦定宫中现行则例》的记载,皇室成员中,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能够使用和拥有纯黄釉瓷器,贵妃使用的是白黄釉瓷器。在明代的黄釉瓷器中,以弘治黄釉瓷器的釉色最好,在陶瓷史上,弘治黄釉瓷器常被视为典型。
黄色上釉托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