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有多少大街小巷适合在温暖的日子里闲逛,但如果将她们的名字连起来轻声念出,又好像一不小心写了一首送给春天的诗.
春天,百花齐放,各路争宠。
桃花坞,可能是最著名的一个,他已经占据了主宫殿的位置。在一代才子唐伯虎的加持下,苏州古城西北角的长门整条街都染上了一丝诗情画意。
当然,如果你仔细闻闻桃花,还是能闻到一股醇香,那是吴门才子们当年把酒言欢的风雅,也是少女时代的陈圆圆客居桃花坞时酿造的记忆.
桃花坞廖家巷唐音寺
在桃花坞周围,还有桃花桥弄、桃花桥路、桃花坞下塘,等。像桃花的花瓣,一起流淌在春风。
但说到红尘,桃花坞明显不如花街巷和柳巷.这两条巷子,这两条巷子合起来就是“花街柳巷”,正好挨着古城路前街和阳玉巷。
花街巷和柳巷
明清时期,衙门聚集在道前街,各相关部门在此办公、娱乐。来来往往的人多了,餐饮娱乐业自然就发展起来了,于是也就成了苏州城里有名的烟花之地,成了现在普通人的炊烟,成了大街上迎风招展的花朵。
名字里有花,生命里似乎有香气。当你念它们的时候,它们都有一种特殊的魅力。靠近中街路的花驳岸,听起来像枕河畔盛开的一对鲜花。
附近还有两个东、西百花巷。虽然不在花的深处,但也能感受到苏州人对花草的情有独钟。长门下塘街的花萼里,平江路的联萼坊,林顿路的东、西花桥巷,都藏在小巷深处,藏在最受春天宠爱的花的心里。
在这些以“花”命名的地名中,徐门外的百花洲最能让人联想到天上的花海。
徐门
百花洲位于古城盘门和徐门之间,是毗邻城墙和护城河的狭长地带。相传春秋时期这里就是吴王的花圃,没想到2000多年过去了这里依然是个花园刚刚从皇家花园变成了市民公园。
百花洲是历史上著名的,是唐伯虎笔下的“昔传洲上百花开,吴王游乐乘春来”,“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这是曹雪芹在大观园最后一次诗会的天气。
清朝的百花洲早已衰落。也许是苏州专家曹雪芹有意通过这个形象来表达《红楼梦》的结局。
ao.com/pic/img.php?k=普陀山白华山庄,普陀山白华庵简介12.jpg">百花洲、民不能忘碑
百花洲在历史上的名气主要是在南宋时期建立的,我们在说胥门与接官厅的故事里曾经介绍过,南宋时“直把杭州作汴州”,坐落在大运河上枢纽苏州作为首都临安的门户,成为朝廷接待外国使臣的地方。
于是当时的苏州太守、秦桧的大舅子王(也说是小舅子)就在胥门外建造了一座专门接待外宾的“姑苏馆”,大量金国的使者顺流而下来到苏州的第一站就是这里,百花洲就成了他们专属的园林景观。
百花洲重建的接官厅
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每次来苏州也多半在这里靠岸,“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由此可见那时候的百花洲是怎样的繁华。
过去百花洲的热闹还体现在她独有的庙会上。据记载南宋时期这里就有一处规模相当大的百花,供奉的就是一位百花娘娘。这位百花娘娘相当于花神,每年农历二月十二便是她的生日,在这段日子百花庵就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是为百花庆生,更是为万物祈福。
明代高启在《百花洲》“吴王在时百花开,画船载乐洲边来。吴王去后百花落,歌吹无闻洲寂寞。”清代姚承绪:
此后百余年的岁月里百花洲一直在扮演者一个出色的礼宾公关的角色,这里的“接官厅”不仅接待全国各地来的官员,还接待过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和其他街巷比起来,百花洲当真是见过世面的。
如今的百花洲一带既是公园也刚好被环古城河步道穿过,无论春日里艳阳下踏青还是杨柳岸晓风残月里散步,都有一股别样的风韵。
值得一提的是百花洲胥门城墙内还有一个苏州金石篆刻艺术馆,将金石篆刻艺术与苏州园林艺术融为一体,倒是古城内别具一格的小众展馆。
苏州地名里的声色动人,锦帆路边杏花里,平江路上丁香巷,有的是文艺的气息,有的是对春天的期待。
当然这份百花争艳可不只春日里的这些花卉,要是到了夏天就是荷花的世界,什么双荷花池、荷花弄、荷花场……
还有莲子,瓣莲巷、采莲巷、莲花巷,扑面而来的清凉;哪怕到了萧条的秋冬其实也是满城芬芳,金桂弄、桂和坊、兰花街、幽兰巷、梅园弄、腊梅里……
苏州地名的花草是数也数不完啊。
都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对于苏州人而言花花草草更是生活里少不了的,不论是种在家门口的绿植、从斑驳的院墙里爬出去的红杏,还是这些印刻在城市记忆里的地名,正因为有了她们苏州才会有这样独特的气质。
怪不得龚自珍要感慨“三生花草梦苏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