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时不时的会在我访问头条的时候弹出几篇文章,在里面说53的度数有多神奇,甚至很认真的用一些所谓的科学方法解释,用了什么样的联想等等。带着一张骄傲而神秘的脸。说的最多的就是卖酱香酒,偶尔香也boos。
我真的看腻了。
今天,我给大家上一堂科普课。为什么现在白酒都在50到55左右徘徊?
先说结论:这是国家政策导向的结果。
1987年3月22日至26日,一委(国家经委)和三部(轻工业部、商业部、农业部)在贵阳召开了白酒生产工作会议,提出了白酒生产结构转变的四项改革方针,即‘高酒精度向低酒精度转变;谷物酒向果酒的转化;蒸馏酒转化为发酵酒;普通酒转化为优质酒。
国家经委、轻工业部、商业部、农牧渔业部在贵阳联合召开了全国酿酒工业增产节约会议。一委三部委相关领导。来自各省市酿酒单位、高校、科研、设计部门、生产企业的470余人参加了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一次酿酒行业的盛会,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关于酿酒行业长远发展的规划决策会议。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会上有几个政策导向,我只说对白酒影响深远:
第一,提倡55以下的“低度酒”。因为粮食安全问题,当年人均粮食只有355斤,酿酒是用粮大户。为了平衡食物消费和人们爱喝酒的矛盾,降低度数。
二。经过30多年对“三精一水”的研究,大会鼓励各大酒企用“三精一水”取代低端酒,如地瓜酒。这也就是所谓的“从普通酒到优质酒的转变”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之后,为响应国家号召,各大酒企开始推出55以下的酒,50到55的酒精度逐渐成为主流。西凤55,汾酒茅台53,五粮液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52等。都是这件事之后出现的。
这根本不是自然选择的过程,也没有可靠的科学依据。这纯粹是一项政策的结果。至于把53吹得满天飞有多神奇,不过是冠冕堂皇的营销手段罢了。
对于真正懂酒、爱酒的人来说,喝起来一定是高度,58肯定比53好,66比58好。入口感觉更醇厚,甜,浓。这是老一辈人对喝酒的真实感受和喜好。公社卖散酒之前,优质酒不低于62,普通酒不低于60。老一辈的人必须记住这些事情。你看拍卖的老酒,87年之前的。53和52这样的阴影有哪些?都60多了。如果你拿出一个不到55的,那只是假的,而且是一种假的。
关于白酒的联想,60以上的联想是正向进行的,60以下的联想是不进行或者反向进行的,我就不多说了。就说,60以上存放的原浆和53存放的原浆,几年后口感差别很大;存放在陶罐和玻璃瓶里,几年后味道差别很大。这才是真正的科学依据,但是有几个出来认真说的?
卖酒,营销,都应该做。
太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