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慧斌
书房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书房和精神殿堂。诗书画大家齐白石和历代文人一样,也喜欢为自己的书房选择意味深长的名字,并加盖印章,如“借山银关”、“寄平塘”、“八砚楼”、“五五”等,以表达内心的感受,或体现人生态度,或凸显价值取向。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星子坞星斗堂。他的老宅叫白石铺,于是自己取了个外号叫白石山人,先后取了白石尹吾、白石草堂、白石武铁、白石画院等画室名字。1900年,36岁的齐白石为江西一盐商画了12幅六尺正厅《南岳全图》。盐商很满意,付了320两银子作为润笔费。齐白石收到这笔巨款后,在离白石铺故居不远的狮子口、莲花村下,租下了梅公庙和附近的几十亩祭祀田。因为祠堂四周都种着梅花,“门朝于夏玲,可仰视梅花。”齐白石将此屋改名为“百美书屋”,并在空地上建了一间书房,取名“借山阴观”,并刻上了书房的印章。从那时起,他在这里绘画、雕刻、阅读和写诗。所谓“借山”,就是山不归我所有,只是借来娱乐。齐白石在“借山吟”前后种下芭蕉和荷花,写了一首诗送心:“莲花山脚下窗绿,点灯后仍有思”“五里新荷场在路上,白梅寺到杏花村”,他画了一幅《借山吟馆图》又不失风雅的画。以至于70岁那年,因为思乡,他重绘同题作品《借山吟馆图》,题诗“借山四野,皆藤海,樵牧曾认花”,怀念旧日田园生活。
齐白石《石神》白文印刷
1903年,齐白石第一次随夏守田到北京教书卖画,积了二千多两银子。回到湘潭后,他向原合租人支付了480两本金。之后,梅公庙的整个房子和祭祀场都被齐白石租去了。1906年秋,六年抵押期满,齐白石在玉山脚下的茶恩寺镇茹家冲买了一所旧房子和二十亩水田。小区里绿树成荫,绿树成荫,竹子丛生,环境宜人。他亲自设计设计,对老房子进行了翻新,命名为吉平堂。后来又衍生出老平、平翁、吉平堂主等自封名号和闲封,意思是像浮萍一样被发配到外地。1909年农历九月,齐白石将当初租住梅公庙时命名的“借山亭”命名为如家冲集平堂书房。他自称“借山翁”和“借山亭主”,表现了他超脱世俗、安于现状的心境,以及他对“借山亭”这个斋名的喜爱。齐白石入京定居时,还喜欢用“借山唱亭主”、“借山翁”等名字签名盖章。1911年,晚清著名儒生、湘潭名人王闿运为齐白石题写匾额“集平堂”,凝重华美。齐白石此后一直使用这个快名,自称“吉平老人”,刻下“吉平尹吾”的印章,并在多幅书画上题写“为吉平堂”,凝聚着他无尽的乡土情怀。
1917年,53岁的齐白石住在北京,先后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吴增楼”和“仁武堂”。其中,《吴冕》是他在61岁时整理的一个书房,里面包含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瓒”是中国古代一种蒸制器具。这里指的是卖画的钱可以换柴火养家。齐白石早年酷爱书画,但家境贫寒,无法拜师学艺,他的祖母因此感叹他生错了时间,生错了家庭。齐白石后来以雕刻木匠为生。二十多岁的时候,在老师胡沁源的劝说和指导下,在杏子坞和邵堂画肖像画,以支撑家人的温饱。于是,我奶奶高兴地说,儿子的画可以放在锅里煮着吃粥。齐白石迁居北京后,以卖画为生,追忆往事,感触良多,于是将画室命名为“吴增”,并在书房印章上题写旁注:“余桐子年轻时喜欢写字,祖母太爱写字,说:“你好学,却生错了家。俗话说三天刮风四天下雨,那么(哪里)可以下锅做饭呢?明朝无米之炊,儿子无奈!二十多岁的时候,已经可以买米画画了。我奶奶笑着说:“我知道我儿子的画今天是在锅里煮的!”突然,我六十一岁了。我在北京做客,卖画自给自足。我经常在我家的墙上挂画。因为取名‘甑屋’,我还是煮画过了一年多。我奶奶都不能叫我儿子吃饭!渤海正月,白石。“充满了辛酸苦辣,饱含了白石老人努力工作、只求一次满足的人生感悟,以及对祖母的深情思念和“子欲养而父母不待”的无奈。
《光明日报》(2021年1月15日第16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