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都有周期,白酒也不例外。而白酒产品具有无保质期的特点。况且大部分白酒在放置几年后口感更好,使得白酒企业的反周期能力在长期发展中优势明显。即使面对2012年多重负面因素叠加导致的灾难性行业危机,也能在几年内恢复,以更快的业绩增长弥补之前的亏损。
以五粮液为例,2012年净利润为99.35亿元。之后的9年,净利润有5年低于这个数字,但9年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仍超过10%。很长一段时间,2010年净利润43.95亿元,经历了史上最惨痛的外部变故和战略失误。未来十年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仍达到16.3%。
历史上白酒行业的两次大转折是1998年和2012年。周期性更多受宏观环境影响,与GDP拐点高度吻合。宏观经济发展节奏是决定白酒周期性的核心因素。用白酒价格的变化来解释行业周期,用现象来解释现象,甚至反作用。受行业变化影响的永远是酒价,而不是酒价影响行业变化。
上世纪80年代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白酒产品普遍供不应求。90年代初,酒企计划指标放开,行业产量从1990年的470万千升迅速增长到1997年的709万千升。这个时期也是GDP高速增长的时期。从1992年到1997年,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
1998年,白酒产量急剧下降,从1997年的709万千升下降到573万千升。同期GDP增速受亚太金融危机影响,也从9.2%直接下降到7.8%。
之后白酒产量一路走低,直到2004年才触底,产量只有312万千升,而2003年GDP重回两位数,2004年基本持平。之后一路高歌,2011年仍处于9.5%的高位。同年,白酒产量也首次达到1000万千升。
2012年,白酒行业的经验众所周知。同年,GDP增速由上年的9.5%大幅下降至7.9%。在过去的20年里,跌幅仅次于2008年和2020年这两个历史性的危机年份。2016年以后,白酒产量持续下降,压缩了小厂的低效产能,对于一二线企业来说,处于高景气周期。
从过去30年的历史来看,白酒的下行拐点必然伴随着GDP增速的大幅下滑。GDP增速下降不是白酒向下拐点的充分条件(2008年和2020年都不是),但却是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即使白酒行业存在压力(如2002年消费税),行业仍能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而GDP增速不会大幅下滑,白酒周期与宏观经济发展直接相关。
白酒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在其消费场景中,商务宴请、亲朋好友聚会占据主要份额。中国白酒多为烈酒,喝酒时需要配菜。其实一瓶白酒是杠杠的,背后是餐饮消费。一瓶二锅头可能撬动一百元的酒席,一瓶茅台可能撬动一万元的酒席。
经济上行的时候,人们的社交活动会更加频繁,餐饮娱乐的消费也会更加活跃。反之,各种消费都会大幅萎缩。即使是逆周期调节能力很强的白酒企业也不能独善其身。
2021年,前几个季度白酒整体表现不错。不过,从已经公布业绩的酒企来看,四季度业绩普遍不如前三季度。主要原因是第三季度房地产、互联网、教育等主要盈利行业集体出现近年来的低迷,直接影响了第四季度GDP4增速仅为4%,不到全年增速的一半。
在p
对了,白酒的价格也是白酒和很多行业的显著区别。行情不好的时候,虽然大家都想尽量多卖,但是白酒有年份延长,口感更好的特点。即使短期销售不畅,只要企业没有太大的资金压力,宁愿像2013年的茅台,牺牲销量来守住价格。其他餐饮企业做不到这一点,卖不出去的商品只能销毁。
而2013年、2014年降价的企业,包括五粮液,后期恢复相对较慢,与茅台的真正差距从那一轮困境中被拉大,这是所有白酒企业都心知肚明的。白酒行业真的要出问题了。从头部企业来看,会更多表现为量的萎缩。这几年老酒多了,沱牌也演变成了舍得品牌。
高端白酒的毛利率众所周知,决定白酒价格的核心因素是对应的消费群体,在其可承受范围内能够体现其身份的价格标准。这个标准,随着目标群体每年收入的增加,也在不断提高。高端酒涨价,生产者、收税者皆大欢喜,消费者影响不大,但看热闹的人群甚至大喊大叫。
龙头公司竞相提价,是行业之福;龙头企业竞相降价,是行业的不幸。白酒发展到今天,茅台功不可没。希望五粮液能跟上。如果两家龙头企业稳定,行业就不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