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互联网。
近日,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00362。香港上市公司HK)发布公告,建议将公司的英文名称由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国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并采用中国郭龙茅台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公司的第二个中文名称,以取代现有名称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
一时间,这条新闻立刻跳上了热搜。
投机性改名行为在资本市场并不少见
如此赤裸裸的改名,连外行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是把茅台的热度蹭得如火如荼。
其实这已经不是信阳毛尖茶第一次改名了。
第一眼看到信阳毛尖集团这个上市公司的名字,很多人一定以为是著名的绿茶之王信阳毛尖的生产商。但信阳毛尖集团其实是以化工起家的,其前身是董军化工。
2002年12月12日,公司正式更名为“大庆石化”,2007年8月,公司更名为“中国天荒化工”。2018年11月,公司更名为“信阳毛尖茶”。
去年3月26日,“信阳毛尖”公告,董事会建议公司英文名称由‘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国新经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公司的第二个名字由“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改为“新中国经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但没有下文。
这就让人怀疑:“信阳毛尖茶”,不想蹭茅台的热度,就不是好的化工企业?
其实,改公司名字,炒作,蹭热度,刷存在感,在资本市场上并不少见。
2014年以来,除恢复上市的ST股名称变更和部分业绩变动外,沪深两市股票名称变更的上市公司已达100余家。
其中,有些名称变更确实是主营业务的变更,或者重组成功,大股东变更。这样的改名很正常。
但有的改名是投机性的,或者是为了让人忘记前任,清除之前的恶名;或者在主业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蹭市场热点,用来带动股价上涨。
这种重命名存在四个主要问题:
1.因新业务未实际开展或占比较小而变更证券简称。
第二,变更后的证券简称不反映公司主营业务。
第三,变更后的证券简称太笼统,用的字太大。比如有的公司主动向“中字头”靠拢。
第四,变更后的证券简称与现有的其他公司名称过于相似。
比如2010年,有色金属大热,资源股的名字就改成了“以银贴金”;2015年,P2P风靡一时。多伦实业改名皮皮皮后,连续几天涨停,但实际上他们没有这个业务。
再比如著名的神州高铁,最初叫易安科技,后来改名为宝利来。北京新联铁路收购后,虽然主营业务不再是酒店旅游,只是轨道交通的安全运维行业,但却叫了一个大气的名字:神州高铁。恐怕不知情的人还以为“铁总”的高铁上市了。
所以有网友讽刺。买了油田服务公司,还得叫“中石油”吗?
这一次信阳毛尖集团的更名也属于这个套路。信阳毛尖的全资子公司牡丹江金龙酒业收购了北京耀莱卫龙酒业,而这家公司的业务伙伴上海高成也是卖名酒的,所以用“茅台”二字更名。
当然,也有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并不是所有更名都能引发股价上涨。
比如天沃科技,原名章华机器,主要从事重工非标压力容器的制造。收购游戏设备和账号交易平台5173后,自以为抓住了网游概念股的光环,更名为天沃科技。但市场并不买账,14个交易日下跌近20%。
湖北也是如此。更名为“中科云网”后与高te
但总的来说,一些公司改名的行为在外界看来有点不合理,但往往能带来实际利益。相关数据显示,上市公司更名公告后,持股30天的平均涨幅为10.07%,持股20天的概率为68.57%。
抑制奇葩更名行为,需要健全的机制和成熟的投资者
所以,这些精彩的改名背后,反映出资本市场还有不成熟的地方,给了这些上市公司改名炒作的机会。
一方面,资本市场的规则存在漏洞。上市公司因为盈利而更名,看似是一件大事,但之前操作起来并不复杂,证监会和交易所只是做了形式上的审查。开董事会,三分之二以上董事同意,并报证监会批准。交易所方面,只需要填写申请表,提供营业执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名称变更证明,上市公司的相关公告即可。
然而,这种情况已经改变。2016年深交所发布《变更公司名称备忘录》,上交所发布《上市公司变更证券简称业务指引》,都对上市公司更名做出了相应的规范和指引。
上交所《上市公司变更证券简称业务指引》规定:上市公司未变更全称、未调整经营范围、未修改公司章程;新业务尚未实现营业收入;执行新的
业务已取得营业收入,但相关营业收入占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低于30%的,原则上都不得作为证券简称。这些政策,明显就封堵住了大多数投机性改名。
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是中国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还有进一步成熟的空间。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股价归根到底在于自己的业务强弱、利润多少。在价值投资越来越成为主流的时代,更是如此。
频频改名会损害自己的商誉,是为了短期利益损害长远利益,应被投资者鄙弃,但现实却相反,往往会得到追捧。
所以,中国的投资者也应该更加成熟、专业、理性。有了健全的机制,再加上成熟的投资者用脚投票,方能从根本上抑制奇葩更名行为。
□刘远举(专栏作家)
编辑:陈静 校对: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