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络被江小白的声明文案刷了屏,文案做的确实比酒好这话很酸,但人家的文案又爆了这是事实.不仅赚了热搜,还用几十条声明轻松娱乐的回应和回避了所有质疑.
看了评论觉得很有意思。文案的热评和现在网络上的爆料文章风格一致。他们貌似吐槽其实是娱乐大众的口吻,不表明立场,用泥巴占领热搜。
我也没有立场,因为我不知道那些怀疑是真是假。我只是来说说我作为一个最近喝了半瓶江吐了一晚上的人的感受。我不谈喝酒,只谈文案和热评。我不谈喝酒,因为我酒量不好,也不是经常喝酒的人。呕吐的原因只是我的胃。
引起我来说说的原因是看到了中江酒业公关人员回复的一边倒的热评,评论普遍嘲笑文案性强,白酒品质有待提高;而且宣传人员对评论的回复出奇的一致:值这个价!
这种看似娱乐大众的热评,把他们送上了热搜,但这个回复让我感觉像是“腹黑”。“物有所值”这种软语极具力量。这句话的潜台词不就是你花十几块钱喝这样的酒是对的,你还想喝茅台?或者读的黑黑的,好像在说你是个可怜的人,活该这种滋味!事实上,有一句话很流行,你得到了你所付出的。作为一个穷人,你无法反驳!但作为一个清醒的穷人,我总是想说话。说这个回复很无耻,典型的胜利者耍流氓不让人说话的口气。
你那几百毫升的勾兑酒精真的值我们兜里十几块钱吗?这里没有营销和资本市场挤压的价值吗?铺天盖地的广告,市场被层层抢占,从高档餐厅、5A写字楼,到三四线城市的大排档、公厕。姜的广告随处可见。其营销规模和力度为白酒产品之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但这种成功背后有多少是资本和营销套路使然,又有多少是白酒本身的实力使然?我不认为姜会在未来的品牌故事中介绍它。
不知道有没有人记得几年前的饮料有多少种,但是现在,很多酒在一些餐厅已经没有了,甚至有些餐厅只卖这种酒。肯定有人说那些输了的酒肯定不好,这种输赢的逻辑我也没法反驳。我只记得2008年大学校园里的一些穷学生在一天雨后拼酒,笑着在超市货架上随意挑了七八种白酒。我想没有人记得那天五粮液、剑南春、小道窖、口杯王等品牌的区别,但是我们再也找不到那些酒了。我还记得我爷爷喜欢喝一种家乡的白酒,甚至知道它的做法和工艺。每次喝完他都会给我讲这个酒和作者野史《道德经》的故事。现在,我不记得那种酒的名字了,我甚至再也没见过它。
大城市的变化是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直到发现了它们才想起它们。但我还是希望,当我们回到自己的家乡或旅行到一个新的城市时,我宁愿花和姜一样的价钱去喝当地小酒厂或老作坊的散装酒。不管是所谓的酱香还是无厘头的清香,只要选择还在,是哪个牌子的酒都无所谓。我们可以和亲朋好友一起回忆和感受那种酒的味道和时间。我们也可以听几代车间工人讲述他们的前世今生,外人不知道的故事。或者当我们笑着走进超市,想知道今天要选择哪些品牌或口味,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喝着同样的东西去选择不同而痛苦的广告词。现在我们即将失去一些选择,原因很多,但这个评论只说我们“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