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脩,成立;制定。老实点,还有“修”。 《史记周本纪》:“诸侯若与他不和,必与王说话,必受刑罚。”
自脩(自脩),参见“自学”。
追脩(追脩),亦称“修后补”。“模仿原始状态并修复”。 《史記太史公自序》:“仲尼丧礼毁乐,追经,成就王道,匡正乱世,颠倒是非。” 《後漢書文苑傳下趙壹》:“可以观察原著,追之前好,就有福了!” 《南齊書文學傳祖沖之》:“明朝兴起,毛辅佐朝廷,令崇之追古法。”
執脩(执修),在粉碎,执行一个仪式。意思是拿着干肉作为见面礼。 《禮記少儀》:“老酒握着死亡的钥匙。”
貞脩(貞脩),见《甄秀》。
元脩菜(元修菜),即窝菜,又称野生蚕豆。宋苏轼诗《元脩菜》叙述:“美食之美,在故乡有一窝,故人之巢如此喜爱,其余也喜爱。元云杰:‘让孔北海见你,做我家菜?’它叫做“边原菜”。"路松游《巢菜詩》序:"小巢里,种稻于床,东坡赐的元元床菜也。吴中人真多,以漂草和一种野生蚕豆出名,但人家不知道怎么吃。"
玄脩(玄修),修道。唐牟《步虛詞》:“上位法无营,玄鹗似有情。”齐,也写“修”。刘若愚,明朝,《明宮史宮殿規制》:“(像宫殿一样)像皇帝一样提供,金范负责,高度很高。是世庙的御容。”
脩作(脩作),成立了。 《三國志魏志賈逵傳》:“你会病得很重,就是说你会说‘大恩大德,东道国不斩孙权,就不愿见先帝。你对葬礼无能为力。" "
脩竹(脩竹),高大的竹子。梅城,汉代,《梁王菟園賦》:“竹、檀、鸾夹池水,绕菟丝子园婆娑,沿路驰骋。”曹锦钱智《感寓》诗:“高林金笳景,朱弁连清池。” 96
脩治(脩治), 1号。生产。 《東城雜記皋園》:“其工商业之民,治苦之手段,集驼鹿之财,候时之积,农之利。”2.翻新。 《韓非子五蠹》:“亲昆弟真定时已遣问;医好祖宗。” 《漢書南粵傳》:“不望离宫,不望郊,不望野,不望恒筵,不望回治。”宋曾巩《陳書宣帝紀》:“夏侯宋太守,立思贤亭于碑旁,将天下治之。”3.办事得体。 《徐孺子祠堂記》:“荆州刺史,彭城王益康,性精明,在州中任职。”补充项培养。卷113,《資治通鑒宋文帝元嘉五年》:“给他治疗身心都不麻烦。”
脩志(修志),指培养高尚的志向。 《朱子语类》:“(周当)自此,志存高远,国谓之高。”
脩職(脩職),从事他的职业。 《後漢書逸民傳周黨》:“召公养蚕的时候,放了他出狱,让所有的人都要辞掉工作。”
脩政(脩政), 1号。了解政治和宗教。 《淮南子繆稱訓》:“今人有其心,鬼神无其主。虽然你很有钱,但是怎么能拥有呢!君治而为兄之国,免于难。” 《左傳桓公六年》:“勾践居会稽,其政不危。他烦恼不休,他知道有难是福。”2.纠正,修改使之正确。 《淮南子泰族訓》:“行过百里者,安安稳稳,而不强,权大。”王念孙《荀子強國》:“政治,非政治的政治,才是正确的政治。言必自正,则国可安。”
脩正(脩正), 1号。正确。 《讀書雜志荀子五》:“必先自正而后咎于他人者,必受惩罚。”2.走正道。 《荀子富國》:“在达汗地大物博、百姓众多、朝廷清明、上下清廉的今天,没有好官也没有好官。”3.指遵循正道的人。何明景明《後漢書王符傳》:“或者说:一个农民当了大臣,不会怀疑他的忠诚,正在被人训斥。”
脩整(脩整),规矩点,克制点。韩柳香《霍山辭序》:『牧夫见其女道不正,言如云.她儿子的品质是聪明、乐于助人,所以她应该是一个外表华丽的人,她必须自我批判。”2.严谨。 《列女傳齊女傅母》:“内教完备,礼义不无理。” 《三國志吳志孫權步夫人傳》:“不过,家法妥当,让孩子上学。晚上看到他,看到他的勤奋,每天问候他,开心;你要是有点不好意思,就不会当庭发言。”3.还是很整洁。李道元《新唐書韋陟傳》,北魏:“西南边城有神马庙,遍树。”补证录入检查点;制约因素。 《水經注河水五》《和田长祖,有七十个南羽》唐司马真索隐说:“陈恒是人,虽有杀王之大志,但所作所为也循规蹈矩,故能自保,是禽兽。”
脩真(脩真),道是指学习道,实践真理。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这位优秀的成员守寡不婚。他渴望诚实。”明道宗彝《清平山堂話本風月瑞仙亭》:“大上师长春是真人,姓邱.十九岁,辞居昆仑山,顺道者诚。”吴琴钱(《輟耕錄丘真人》):“女人在身边休息,只会打坐不睡觉。”
脩遠(修远)
ng>,◆長遠,遼遠。多指道路。○《國語吳語》:“<越>為不道,背其<齊>盟。今吾道路脩遠,無會而歸,與會而先<晉>,孰利?”○《墨子非攻中》:“塗道之脩遠,糧食輟絕而不繼,百姓死者不可勝數也。”○《楚辭離騷》:“路曼曼其脩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漢><劉向>《九嘆憂苦》:“山脩遠其遼遼兮,塗漫漫其無時。”脩魚(修鱼),◆1.地名。在今<河南><原武縣>東。○《史記韓世家》:“十六年,<秦>敗我<脩魚>。”◆2.複姓。○<秦>之先祖有<脩魚>氏。見《史記秦本記》。
脩營(脩營),◆1.音聲清亮和諧。○《淮南子修務訓》:“山桐之琴,澗梓之腹,雖鳴廉脩營唐牙,莫之鼓也。”○<高誘>注:“修營,音清涼,聲和調。”○《淮南子修務訓》:“乘馬者期於千里而不期於驊騮綠耳,鼓琴者期於鳴廉脩營而不期於濫脅號鐘。”◆2.修建,營建。○<宋><曾鞏>《百花堤》詩:“我為發其枉,脩營極幽趣。”
脩儀(脩儀),◆古女官名。○<魏明帝>置。○<隋煬帝>立為九嬪之一。○<前蜀><花蕊夫人>《宮詞》:“脩儀承寵住龍池,掃地焚香日午時。”參見“修儀”。
脩業(脩業),◆1.建立功業。○《易乾》:“君子進德脩業。”○<晉><張華>《勵志》詩:“進德脩業,暉光日新。”◆2.學習知識,鑽研學問。○《後漢書蔡邕傳》:“脩業思真,棄此焉如?靜以俟命,不斁不渝。”◆3.經營產業。○《史記貨殖列傳》:“後年衰老而聽子孫,子孫脩業而息之,遂至巨萬。”
脩夜(脩夜),◆長夜。○《漢書外戚傳上考武李夫人》:“釋輿馬於山椒兮,奄脩夜之不陽。”○<三國><魏><嵇康>《五言詩》之二:“脩夜家無為,獨步光庭側。”○<晉><陸雲>《晉故散騎常侍陸府君誄》:“幽房長鍵,脩夜靡旦。”
脩延(修延),◆伸展延長。○<清><劉大櫆>《重修孫公橋記》:“爾乃九門閎達,積塊脩延,如雄虹青蜺,下飲乎潭瀨。”
脩學(脩學),◆研習學業,治學。○《莊子漁父》:“<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脩學,以至於今六十九歲矣。’”○《史記儒林列傳》:“至卒,終不治產業,以脩學著書為事。”
脩脩(脩脩),◆1.鳥羽尾疲敝貌。○《詩豳風鴟鴞》:“予羽譙譙,予尾脩脩。”◆2.端正整齊貌。○《荀子儒效》“脩脩兮其用統類之行也。”○<楊倞>注:“脩脩,整齊之貌。”○<三國><魏><甄皇后>《塘上行》:“邊地多悲風,樹木何脩脩。”○<唐><盧綸>《太白西峰偶宿》詩:“巖壑樹脩脩,白雲如水流。”○<明><何景明>《擬古詩》之四:“壘壘<北邙山>,松柏何脩脩。”○<清><黃鷟>《述別敘懷送何黼候之任階州》詩之三:“初冬景物佳,巖菊猶脩脩。”◆3.修長美好貌。○<宋><梅堯臣>《蘇子美竹軒和王勝之》詩:“誰憐脩脩影,只畏寒日過。”○<宋><楊萬里>《宿楊塘店》詩:“路旁松桂只十年,如今脩脩舊小小。”◆4.謹飭貌。○<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淄水》:“林之際則繩坐疏班,錫缽閒設,所謂脩脩釋子、眇眇禪棲者也。”◆5.象聲詞。多形容風雨之聲。○<唐><姚合>《渚上行》:“微風屢此來,決決復脩脩。”○<前蜀><貫休>《送薛侍郎貶峽州司馬》詩:“花落扁舟香冉冉,草侵公署雨脩脩。”○<宋><楊萬里>《張丞相詠歸亭》詞之一:“若將遊兮物之初,野風兮脩脩。”○<金><邊元鼎>《村舍》詩之二:“牆外青山半在樓,山村盡晚雨脩脩。”○<清><朱彝尊>《同諸君聖安寺餞曹檢討宜溥》詩:“列席亭槐陰,日午風脩脩。”◆萧条。○《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思公子》:“春盡風颯颯,蘭凋木脩脩。”
脩下(修下),◆謂下身長。
脩問(脩問),◆謂修書問候。○<宋><呂本中>《紫薇詩話》:“<司馬溫公>既辭樞密副使,名重天下。○<韓魏公>元臣舊德,倍加欽慕,在北門與<溫公>書云:‘多病寖劇,闕于脩問。’”
脩文(脩文),◆興修文德。○《漢書匈奴傳贊》:“自<漢>興以至于今,曠世歷年,多於<春秋>,其與<匈奴>,有脩文而和親之矣,有用武而克伐之矣。”
脩威(修威),◆施加威力。○<宋><范仲淹>《陳乞鄧州狀》:“朝廷以彼戎款順,方用柔懷,不欲脩威,恐成生事。”
脩同(修同),◆修通。謂逐級上達,通於君主。脩,循,依次。○《淮南子主術訓》:“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視,以天下之耳聽,以天下之知慮,以天下之力爭,是故號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聞。百官脩同,群臣輻湊。”
脩術(修术),◆實施刑名法術。○《史記韓世家》:“<申不害>相<韓>,脩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
脩飾(脩飾),◆1.修改潤飾,使語言文字明確生動。○《論語憲問》:“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脩飾之。”○<宋><陳亮>《與韓無咎尚書》:“今但與妻孥併力耕桑以圖溫飽,雖書冊亦已一切棄去,況更能脩飾語言,作少年塗抹事乎?”◆2.梳妝打扮。○《楚辭九辯》:“今脩飾而窺鏡兮,後尚可以竄藏。”○<金><王若虛>《生日自祝》詩:“清晨聞喧呼,親舊作生日,初我未免俗,隨分略脩飾。”◆3.整修裝飾。○<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汝水》:“<黃巾>之亂,殘毀穨闕,<魏><太和><景初>中,令長脩飾舊宇。”○<宋><洪適>《隸釋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脩飾宅廟,更作二輿。”○《宋書武帝中》:“可改構榱桷,修飾丹青,蘋蘩行潦,以時致薦。”◆4.修養德行。○<漢><劉向>《列女傳契母簡狄》:“<契>母<簡狄>,敦仁勵翼,吞卵產子。遂自修飾,教以事理,推恩有德。”◆5.指提高學養。○<唐><張九齡>《上封事》:“故於用人之際,不可不第高下。若高下不可妄干,天下士流,必刻意脩飾,思齊日眾,刑政自清。”○<宋><蘇洵>《上皇帝書》:“臣愚以為父兄之所任而得官者,雖至正郎,宜皆不聽任子弟,唯其能自脩飾,而越錄躐次以至於清顯者乃聽。”◆6.合乎禮義。○《荀子子道篇》:“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脩飾,孝子不從命,乃敬。”◆7.謂使之合乎禮義。○<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孝為百行之首,猶須學以脩飾之,況餘事乎!”◆8.指講究外表、形式。○《三國志蜀志蔣琬傳》:“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脩飾為先。”○《資治通鑒漢宣帝神爵元年》:“上頗脩飾,宮室、車服盛於<昭帝>時。”◆9.引申謂故意做作以取悅於人。○《墨子非儒下》:“<孔>某盛容脩飾以蠱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禮以示儀,務趨翔之節以勸眾。”○<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行不脩飾,名跡無愆;操不激切,素風愈鮮。”
脩士(脩士),◆操行純潔的人。○《荀子君道》:“使脩士行之,則與汙邪之人疑之,雖欲成功得乎哉!”
脩史(脩史),◆編撰史書。○<明><王鏊>《震澤長語官制》:“史館為講讀史官所聚集,皆無公座,至脩史之日,旋設十館於東角門之右,事竣去之。”
脩實(修实),◆謂務實而不圖虛名。○《孔叢子抗志》:“<橋子良>脩實而不脩名,為善不為人之知己,不撞不發,如大鍾然。”
脩省(脩省),◆修身省察。○《易震》:“洊雷震,君子以恐懼脩省。”○<孔穎達>疏:“君子恒自戰戰兢兢,不敢懈惰,今見天之怒,畏雷之威,彌自脩身省察己過。”○<宋><歐陽修>《論水災疏》:“臣伏睹近降詔書,以雨水為災,許中外臣寮上封言事,有以見陛下畏天愛人恐懼脩省之意也。”
脩身潔行(修身洁行),◆謂自我修養以保持操行高潔。潔,也寫作“絜”。○《史記魏公子列傳》:“臣脩身絜行數十年,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漢><劉向>《列女傳齊田稷母》:“吾聞士脩身潔行,不為苟得,竭情盡實,不行詐偽,非義之事,不計於心;非理之利,不入於家。”
脩身(脩身),◆陶冶身心,涵養德性。儒家以修身為教育八條目之一。○《易復》:“象曰:不遠之復,以脩身也。”○《禮記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史記五帝本紀》:“﹝<高辛>﹞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唐><韓愈>《與汝州盧郎中論薦侯喜狀》:“士之脩身立節,而竟不遇知己,前古已來,不可勝數。”
脩設(修设),◆設置。○《後漢書循吏傳仇覽》:“<覽>乃正色曰:‘天子脩設太學,豈但使人游談其中!’”
脩蛇(脩蛇),◆長蛇;大蛇。○《淮南子本經訓》:“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脩蛇皆為民害。”○<高誘>注:“脩蛇,大蛇,吞象三年而出其骨之類。”
脩尚(脩尚),◆研習崇尚。○《後漢書獨行傳譙玄》:“時兵戈累年,莫能脩尚學業,<玄>獨訓諸子勤習經書。”
脩上(修上),◆謂上身長。○《莊子外物》:“有人於彼,脩上而趨下,末僂而後耳。”○<郭象>注:“長上而促下也。”
脩善(脩善),◆猶言行善。○《史記李斯列傳》:“不為安肆志,不以危易心,絜行脩善,自使至此,以忠得進,以信守位。”○<南朝><梁><劉峻>《辨命論》:“如使仁而無報,奚為脩善立名乎,斯徑廷之辭也。”
脩仁(修仁),◆使用和平方式。○《孔叢子陳士義》:“當今所急,在脩仁尚義,崇德敦禮,以接鄰國而已。”
脩然(脩然),◆整飭貌;整齊貌。○<宋><李格非>《洛陽名園記湖園》:“自竹逕望之超然,登之脩然者,環翠亭也。”○<明><高啟>《遷城南新居》詩:“何須<許伯><長安>第,此屋脩然已有餘。”
脩齊(修齐),◆謂修身齊家。○<元><揭徯斯>《送程叔永南歸序》:“凡脩齊經濟之道,進退揖讓之節,忠孝廉恪之本,宜皆飫聞而熟見之矣!”
脩平(修平),◆1.治理。○《周禮夏官職方氏》:“各脩平乃守,攷乃職事,無敢不敬戒,國有大刑。”◆2.謂建立友好關係。○《左傳襄公六年》:“冬,<穆叔>如<邾>,聘,且脩平。”
脩能(脩能),◆謂卓越的才能。○《楚辭離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脩能。”○<王逸>注:“脩,遠也。言己之生,內含天地之美氣,又重有絕遠之能,與眾異也。”○<宋><秦觀>《送周裕之赴新息令》詩:“青春抱脩能,脫略無<范><蔡>,晚營三徑資,百里聊束帶。”○<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李群玉》:“<群玉>既稟脩能,翱翔大化,人不知而不恤,祿不及而不言。”
脩明(脩明),◆1.發揚光大。○《淮南子詮言訓》:“由此觀之,賢明之不足任也,而道術之可脩明矣。”○<明><方孝孺>《送祝彥芳致仕還家序》:“大舉廢政而脩明之,如是者十餘年而始定。”◆2.闡明。○《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群臣皆當玩習古義,脩明經典。”◆3.整飭昭明。○《韓詩外傳》卷五:“禮義脩明,則君子懷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韓非>疾治國不務脩明其法制。”○<宋><曾鞏>《追租》詩:“飢羸乞分寸,斯須死笞縛;法令尚脩明,此理可驚愕。”◆4.謂謹飭而清明。○<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周泰明>當世俊彥,德行脩明。”◆5.<春秋>時<越國>美女<鄭旦>之別名。○<晉><王嘉>《拾遺記周靈王》:“<越>又有美女二人,一名<夷光>,二名<脩明>,以貢於<吳>,<吳>處以椒華之房。”○<齊治平>注:“﹝<夷光><脩明>﹞即<西施>、<鄭旦>之別名。”
脩名(脩名),◆1.美好的名聲。○《楚辭離騷》:“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立。”○<洪興祖>補注:“脩名,脩潔之名也。”○《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一漢郊祀歌》:“微感心攸通脩名,周流常羊思所并。”○<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三八:“他年臥聽除書罷,冉冉脩名獨愴神。”◆2.猶言求名譽。○《孔叢子抗志》:“<橋子良>脩實而不脩名。”
脩門(脩門),◆原指<楚>都<郢>之城門,後常用以指代國都之門。○《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入脩門些。”○<王逸>注:“脩門,<郢>城門也。”一本作“修門”。○<宋><曾鞏>《丁元珍輓詞》之一:“舊學資詳正,新儀屬討論。誰憐一麾出,終不反脩門。”○<宋><張元幹>《隴頭泉》詞:“事大謬,轉頭流落,徒走出脩門。”
脩美(修美),◆1.美好。○《楚辭九章哀郢》:“憎慍惀之脩美兮,好夫人之慷慨。”◆2.修善,行善。○《淮南子脩務訓》:“夫事有易成者名小,難成者功大。君子脩美雖未有利,福將在後至。”○<高誘>注:“美,善也。”
脩眉(脩眉),◆1.指女子纖細的長眉。○<三國><魏><曹植>《洛神賦》:“雲髻峨峨,脩眉聯娟。”◆2.喻遠山。○<唐><韓愈>《南山詩》:“天空浮脩眉,濃綠畫新就。”○<宋><辛棄疾>《賀新郎》詞之八:“天宇脩眉浮新綠,映悠悠、潭印長如故。”
脩羅(脩羅),◆梵語Asura的譯音“阿修羅”的省稱。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常與天神作戰。佛教采用其名,列為天龍八部之一,又列為輪回六道之一。○<康有為>《寄贈王幼霞侍御》:“脩羅龍戰幾何時?<王母>重見<善見池>。金翅食龍四海水,<女床>棲鳳萬年枝。”
脩路(修路),◆長路;遠道。○《楚辭九章懷沙》:“脩路幽蔽,道遠忽兮。”○<漢><蔡邕>《釋誨》:“闇謙盈之效,迷損益之數,騁駑駘於脩路,慕騏驥而增驅。”○<晉><陸雲>《答張士然》詩:“脩路無窮跡,井邑自相循。”○<唐><楊炯>《送徐錄事詩序》:“兩鄉風月,萬里江山,脩路為下泣之思,長天非寄愁之所。”
脩令(修令),◆確定政令。○《左傳昭公元年》:“<僑>聞之,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脩令,夜以安身。”
脩領(修领),◆猶言治理。○《荀子成相》:“五聽脩領,莫不理續,主執持。”○<楊倞>注:“脩領,謂脩之使得綱領。”○<王念孫>《讀書雜志荀子八》:“領猶治也,理也,言五聽皆脩理也。”
脩梁(修梁),◆1.長梁。梁,木結構屋架中架在柱子上的長木。○<三國><魏><何晏>《景福殿賦》:“爾其結構,則脩梁彩制,下褰上奇,桁梧複疊,勢合形離。”◆2.長橋。○<晉><張協>《游仙詩》:“亭館籠雲構,脩梁流三曜。”
脩麗(脩麗),◆美觀。○<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粉水》:“<粉水>旁有<文將軍>冢,墓隧前有石虎石柱,甚脩麗。”
脩立(脩立),◆舉辦;創立。○<宋><葉適>《上孝宗皇帝札子》:“夫誅討仇賊,脩立大事,使不愆紊,是人主宰相之任也。”
脩禮(脩禮),◆實行並加強禮教。○《孔叢子刑論》:“子之於臣,禮意不至,是以去子……子脩禮以待之,則臣去子將安往?”
脩理(脩理),◆1.端謹整飭。○<漢><劉向>《列女傳魯寡陶嬰》:“<陶嬰>少寡,紡績養子。或欲娶焉,乃自脩理,作歌自明,求者乃止。君子稱揚,以為女紀。”◆2.操持,料理。○《後漢書獨行傳李善》:“<續>年十歲,<善>與歸本縣,脩理舊業。”◆3.整理。○<唐><韓愈>《上宰相書》之三:“天下之所謂禮樂刑政教化之具,豈盡脩理?風俗豈盡敦厚?”◆4.整治;整修。○《資治通鑒漢光武帝建武六年》:“帝以<融>信效者明,益嘉之,脩理<融>父母墳墓,祠以太牢。”○<清><東軒主人>《述异記工匠靨魅》:“<崑山><李左>君房舍閎鉅,嘗召匠脩牆門……脩理畢,即典與<曹明經><青虯>遷居之。”
脩爵(修爵),◆猶行觴,依次敬酒。爵,飲酒器。○《禮記鄉飲酒義》:“降,說屨升坐,脩爵無數。”○<孔穎達>疏:“脩爵無數者,謂無算爵也。○<熊氏>云,謂行爵無數矣。”
脩敬(脩敬),◆表示恭敬,致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裴令公>目<夏侯太初>:‘肅肅如入廊廟中,不脩敬而人自敬。’”○《新五代史雜傳馬胤孫》:“<崔居儉>揚言于朝曰:‘<孔昭序>解語,是朝廷無解語人也!且僕射師長百寮,中丞、大夫就班脩敬,而常侍在南宮六卿之下,況僕射乎?’”◆补证条目■表示恭敬;致敬。○《三国志·蜀志·董允传》:“允嘗與尚書令費禕、中典軍胡濟等共期游宴,嚴駕已辦,而郎中襄陽董恢詣允脩敬。恢年少官微,見允停出,逡巡求去,允不許……乃命解驂,禕等罷駕不行。”
脩景(修景),◆指長長的日影。○《文選潘岳<在懷縣作詩>》:“南陸迎脩景,朱明送末垂。”○<劉良>注:“脩,長;景,影也。”○<明><楊慎>《冬晴三章寄彭幸庵》詩之一:“冬晴連月歲欲闌,北陸脩景迴南巒。”
脩謹(脩謹),◆謂行事或處世謹慎,恪守禮法。○《漢書酷吏傳周陽由》:“<武帝>即位,吏治尚脩謹,然<由>居二千石中最為暴酷驕恣。”○《陳書袁泌傳》:“﹝<袁泌>﹞清正有幹局,容體魁岸,志行脩謹。”○<元><劉祁>《歸潛志》卷六:“﹝<完顏速蘭>﹞蒞官脩謹得名。”○<明><歸有光>《請敕命事略》:“先妻少喪父,妻母教之甚脩謹。”
脩金(脩金),◆送給老師的薪金。○《醒世姻緣傳》第二七回:“人家有子弟的,<丁利國>都上門去綽攬來從學;出不起學錢的,<丁利國>都與他們代出脩金。”○《苦社會》第二三回:“所定脩金,月計合洋百元光景。”○<梁啟超>《教育政策私議》:“學校皆收脩金,惟必須極廉。”
脩潔(脩潔),◆1.高尚純潔。○<宋><梅堯臣>《送侯孝杰殿丞僉判潞州》詩:“君本王公孫,才行實脩潔。”○<元><劉祁>《歸潛志》卷五:“<王貢><安之>,<北京>人……擢第,以脩潔稱。”○<明><歸有光>《示廟中諸生》:“諸君在廟中者,志意脩潔。”◆2.指操行高潔的人。○《荀子賦篇》:“臣愚不識,願問其名,曰:此夫安寬平而危險隘者邪?脩潔之為親而雜汙之為狄者邪?”
脩教(修教),◆實行教化。○《穀梁傳桓公六年》:“脩教明諭,國道也。”○<范寧>注:“脩先王之教之明達於民,治國之道。”
脩箭(修箭),◆指竹。○<唐><韓愈><孟郊>《城南聯句》:“脩箭褭金餌,群鮮沸池羹。”
脩己(脩己),◆1.自我修養。○《論語憲問》:“脩己以敬。”○《論語憲問》:“脩己以安人。”◆2.古代傳說<大禹>的母親的名字。○《竹書紀年》卷上:“<帝禹><夏后氏>母曰<脩己>,出行,見流星貫昴,夢接意感,既而吞神珠。○<脩己>背剖而生<禹>於<石紐>。”○《三國志蜀志秦宓傳》“<禹>生<石紐>”<裴松之>注引<晉><皇甫謐>《帝王世紀》:“<鯀>納<有莘氏>女曰<志>,是為<脩己>。”
脩好(脩好),◆1.指國與國之間結成友好關係。○《左傳成公九年》:“<楚子>使<公子辰>如<晉>,報<鍾儀之>使,請脩好、結成。”○<南朝><陳>徐陵《在北齊與楊僕射書》:“吾等張旃拭玉,脩好尋盟。”○<宋><曾鞏>《本朝政要策任將》:“<契丹>脩好之使,數至於闕庭。”◆2.指人與人之間相友善。○《後漢書孔融傳》:“輒布腹心,脩好如初。”
脩行(脩行),◆1.謂修養德行。○《韓非子五蠹》:“<仲尼>,天下聖人也,脩行明道以游海內。”○《淮南子詮言訓》:“君子脩行而使善無名。”○<三國><魏><阮籍>《大人先生傳》:“束身脩行,日慎一日。”○<清><褚人穫>《堅瓠八集謝疊山詩》:“<張叔仁>詩云:‘打硬脩行三十年,如今證驗作儒仙。’”◆2.出家學佛或學道。○<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卷十:“會有故人過<洛>,贈以綿五十兩、絹百端。○<凝式>悉留之,脩行尼舍,俾造襪以施<崇德>、<普明>兩寺飯僧。”○<宋><魯應龍>《閑窗括异志》:“有<魏四十>道者,有妻有子。中年忽悟真空,捨俗出家脩行,齋戒甚至。”
脩廣(脩廣),◆長大。○《詩小雅六月》:“四牡脩廣,其大有顒。”○<毛>傳:“脩,長;廣,大也。”
脩古(脩古),◆1.遵循古道。○《禮記禮器》:“禮也者,反本脩古,不忘其初者也。”○<孔穎達>疏:“脩古,謂脩習於古。”◆2.指遵行古道的人。○<宋><洪邁>《<唐黃御史公集>序》:“以至<貞元><長慶>,經術大明,脩古彌眾。”
脩貢(脩貢),◆獻納貢品。脩,通“羞”。○<漢><班固>《寶鼎詩》:“嶽脩貢兮川效珍,吐金景兮歊浮雲。”
脩宮錢(修宫钱),◆<東漢>時,官員就職,要出買官錢,謂之“脩宮錢”。○《後漢書劉陶傳》:“以數切諫,為權臣所憚,徙為京兆尹。到職,當出脩宮錢直千萬,<陶>既清貧,而恥以錢買職,稱疾不聽政。”○<李賢>注:“時拜職名,當出買官之錢,謂之脩宮錢也。”
脩革(修革),◆改正革新;改變。○《後漢書列女傳程文矩妻》:“郡守表異其母,蠲除家徭,遣散四子,許以脩革,自後訓導愈明,並為良士。”○《新唐書韋叔夏傳》:“五禮儀物,司禮博士有所脩革,須<叔夏>、<欽明>等評處,然後以聞。”
脩改(脩改),◆修訂改正。○<唐><封演>《封氏聞見記文字》:“按此書隸,在<春秋>之前,但諸國或用或不用。○<程邈>觀其省易,有便於時,故脩改而獻,非創造也。”
脩復(脩復),◆謂整治而恢復之。○《後漢書荀彧傳》:“願公先定<河北>,然後脩復舊京,南臨<楚><郢>,責王貢之不入。”○<宋><蘇軾>《賀明堂赦書表》之一:“大河脩復,奏軌道於東流;藩邸顧懷,錫鴻名於西府。”
脩奉(脩奉),◆1.遵循奉行。○<唐><韓愈>《順宗實錄一》:“<庚子>百寮請聽政曰:‘自<漢>以來,喪期以日易月而皆三日而聽政,我國家列聖,亦克脩奉。’”◆2.修繕供奉。○<宋><葉適>《外論三》:“雖盡取<河南>,鼓行入<京師>,薦告宗廟,脩奉陵寢;若東無<齊>,西無<秦>,北無<趙><魏>,三面猶為虜守,臣尚不知所終。”○<宋><周密>《齊東野語端平入洛》:“﹝<史嵩之>﹞攻<蔡城>,獲亡<金><完顏守緒>殘骸以歸,乃作露布以誇耀一時,且繪八陵圖以獻,朝廷遂議遣使脩奉八陵。”
脩短(脩短),◆1.長短。指物的長度。○<三國><魏><曹植>《洛神賦》:“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綠波,襛纖得衷,脩短合度。”○<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鎔裁》:“夫美錦製衣,脩短有度。”◆2.長短。指人的壽命。○《周書武帝紀下》:“人肖形天地,稟質五常,脩短之期,莫非命也。”○<宋><陳亮>《庶弟昭甫墓志銘》:“無乃汝既知之,而命之脩短非汝之所能自制乎!”◆3.長短。指長處與短處。○《淮南子脩務訓》:“人性各有所脩短,若魚之躍,若鵲之駮,此自然者,不可損益。”○<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三:“<魯公>好知人,每語其人脩短,大略多驗。”
脩定(修定),◆修改確定。○《新唐書于志寧傳》:“初,<志寧>與司空<李勣>脩定《本草》並圖,合五十四篇。”○《資治通鑒梁武帝天監十一年》:“禮壞樂缺,實宜以時脩定。”
脩德(脩德),◆修養德行。○<宋><陳亮>《問答上》:“方三代之衰,聞諸侯脩德以興矣,未聞崛起草野而皆有南面稱孤之心也。”○《宋史樂志五》:“《雲漢》之詩,興於<宣王>,歌之者取其脩德禳災,以和陰陽之義。”
脩道(脩道),◆1.猶行道,謂實踐某種原則或思想。○《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後漢書逸民傳逢萌》:“及<光武>即位,乃之<琅邪><勞山>,養志脩道,人皆化其德。”○<宋><蘇舜欽>《火疏》:“夫賢君見變,能脩道以除凶。”◆2.遵循某種原則、規律。○《荀子天論》:“脩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3.修整道路。○《周禮地官大司徒》:“大賓客,令野脩道委積。”
脩蕩(修荡),◆學習宣揚。○《荀子解蔽》:“察孰非以分是,則謂之篡;多能非以脩蕩是,則謂之知。”○<梁啟雄>釋:“人如多能,卻不用於修習和宣揚王制,就謂之巧詐。”
脩刺(脩刺),◆謂備名片,作通報姓名之用。○《後漢書逸民傳井丹》:“性清高,未嘗脩刺候人。”○《三國志吳志步騭傳》:“<騭>與<旌>求食其地,懼為所侵,乃共脩刺奉瓜,以獻<征羌>。”○<唐><李嘉祐>《送樊兵曹潭州謁韋大夫》詩:“脩刺轅門裏,多憐爾為親。”
脩辭立誠(脩辭立誠),◆語本《易乾》:“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孔穎達>疏:“辭謂文教,誠謂誠實也。外則修理文教,內則立其誠實,內外相成,則有功業可居。”本謂整頓文教,樹立誠信,後多用以指撰文要表達作者的真實意圖,不可作虛飾浮文。○<宋><王禹偁>《送許制歸曹南序》:“士君子脩辭立誠,必先之以孝悌,孝悌著而後忠可移矣。”
脩辭(脩辭),◆《易乾》:“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本謂整頓文教,後多指撰文。○<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祝盟》:“毖祀欽明,祝史惟談。立誠在肅,脩辭必甘。”○<清><宋大樽>《茗香詩論》:“詩以寄興也。有意為詩,復有意為他人之詩,脩辭不立其誠,未或聞之前訓矣。”參見“脩辭立誠”。
脩除(脩除),◆也寫作“脩塗”。◆1.掃除。○《周禮春官典祀》:“若以時祭祀,則帥其屬而脩除。”○<鄭玄>注:“脩除,芟掃之。”○《荀子禮論》:“卜筮視日,齋戒脩涂,几筵饋薦告祝,如或饗之。”○<王先謙>集解:“<王念孫>曰:涂讀為除。”◆2.長長的臺階。○《文選班固<西都賦>》:“輦路經營,脩除飛閣,自<未央>而連<桂宮>。”○<李善>注:“<司馬彪>《上林賦》注曰:除,樓陛也。”○《後漢書班固傳》引作“脩涂飛閣”。
脩持(脩持),◆修行守道。○<清><無名氏>《後會仙記》:“脩持總不拘行在,只在清風明月間。”
脩長(修长),◆長遠。○《史記秦始皇本紀》:“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脩長。”○<司馬貞>索隱:“脩亦長也。”○《文選班固<幽通賦>》:“道脩長而世短兮,敻冥默而不周。”○<李善>注:“言天道長遠。”
脩采(修采),◆選擇確定。○《三國志魏志傅嘏傳》:“<大魏>繼百王之末,承<秦>、<漢>之烈,制度之流,靡所脩采。”
脩補(脩補),◆修理破損之物使之完好。○<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穀水》:“此橋經破落,復更脩補,今無復文字。”
脩備(脩備),◆周到完備。○<晉><袁宏>《後漢紀章帝紀》:“及后女弟隨<泚陽主>入見<長樂宮>,進止得適,人事脩備。”○《後漢書馬后紀》:“奉承<陰后>,傍接同列,禮則脩備,上下安之。”參見“修備”。
脩薄(修薄),◆指長長的叢生的草木。○<晉><陸機>《赴洛》詩之一:“南望泣玄渚,北邁涉長林,谷風拂脩薄,油雲翳高岑。”○<李周翰>注:“草木叢生曰薄。”
修整(脩整),◆1.修飾(容貌)。◆2.整修;整治。○《南史徐羡之傳》:“<廣陵>舊有高樓,<湛之>更修整之,南望<鐘山>。”○《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這<山東><王尚書>府中水牌在上的,就是小人的船,新修整得好,又堅固又乾凈。”○<冰心>《寄小讀者》一八:“這城五十年前還是荒野,如今竟修整得美好异常。”◆3.檢點;約束。○《東觀漢記馮异傳》:“車駕送至<河>南,賜以乘輿七尺玉具劍,敕曰:‘念自修整,無為郡縣所笑。’”◆4.言行端正謹慎,不違禮法。○《後漢書李忠傳》:“<忠><元始>中以父任為郎,署中數十人,而<忠>獨以好禮修整稱。”○《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七年》:“<彧>行義修整而有智謀,好推賢進士,故時人惜之。”◆5.嚴整;嚴謹。○《北史安同傳》:“<同>在官明察,長於校閱,家法修整,為世所稱。”○<唐><李亢>《獨异志》卷上:“<晉><何曾>家法修整,年五十以上,每見妻,必正衣冠。”○<宋><馬永卿>《懶真子》卷二:“<唐>世士大夫崇尚家法,<柳>氏為冠,<公綽>唱之,<仲郢>和之,其餘名士亦各修整。”◆6.齊整。○<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淄水》:“廟在山之左麓,廟像東面,華宇修整。”○《宋書謝弘微傳》:“自<混>亡,至是九載,而室宇修整,倉廩充盈。”○<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書院地基頗寬敞,屋宇皆修整。”◆7.秀美端莊。○<宋><樂史>《楊太真外傳》卷上:“有姊三人,皆豐碩修整,工於謔浪,巧會旨趣。”○<清><無名氏>《帝城花樣小桐傳》:“風儀修整,神氣閒雅。”
校脩(校修),◆校訂修正。○<漢><陸賈>《新語術事》:“校脩五經之本末,《道德》之真偽。”
遐脩(遐脩),◆見“遐修”。
條脩葉貫(条修叶贯),◆枝長葉連。比喻有條理、有系統。○《淮南子兵略訓》:“下至介鱗,上及毛羽,條脩葉貫,萬物百族,由本至末,莫不有序。”
素脩(素脩),◆亦作“素修”。◆1.預先早作准備。○《荀子議兵》:“<湯>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鳴條>之時也;<武王>之誅<紂>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後勝之也,皆前行素脩也。此所謂仁義之兵也。”○<楊倞>注:“前行、素脩,謂前已行之,素已脩之。”○<漢><桓寬>《鹽鐵論險固》:“《易》曰:‘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言備之素脩也。”◆2.平素的修養。○<清><陳夢雷>《木癭瓢賦》:“惟哲人之素修兮,感曲成之奇姿。”
束脩羊(束脩羊),◆見“束修羊”。
束脩(束脩),◆亦作“束修”。◆1.十條乾肉。舊時常用作饋贈的一般性禮物。○《禮記少儀》:“其以乘壺酒、束脩、一犬賜人。”○<鄭玄>注:“束脩,十脡脯也。”○<晉><葛洪>《抱樸子安貧》:“今先生入無儋石之儲,出無束脩之調。”○<宋><楊萬里>《七字長句敬餞提刑寺丞胡元之持節桂林》詩:“除卻太倉五升米,不曾遣人來向市。四鄰束脩來相看,不將入家將入官。”○<王闓運>《曾孝子碑文》:“冬夏一白布單衣,危坐授經,身無縕裘,容色無餒,束脩、壺酒,己不敢嘗。”◆2.古代入學敬師的禮物。○《論語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邢昺>疏:“束脩,禮之薄者。”○《晉書慕容廆載記》:“<平原><劉讚>儒學該通,引為東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國胄束脩受業焉。”○<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兩監》:“<龍朔>二年九月,敕學生在學,各以長幼為序。初入學,皆行束修之禮。”○<明><宋濂>《寧海林貞婦方氏墓志銘》:“訓飭諸子從師問學,束脩不足,脫簪珥繼之。”◆3.指學生致送教師的酬金。○《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二:“<黃公>道:‘今日這邊所得束脩之儀多少?’<郭信>道:‘能有多少?每月千錢,不勾充身,圖得個朝夕糊口,不去尋柴米就好了。’”○《官場現形記》第三二回:“你既然有志學洋話,為什麼不去拜一個先生,好好的學上兩年?一個月只消化上一兩塊洋錢的束修。”○<巴金>《春》七:“人家每個月拿八塊錢的束修,教你們這樣的學生,也不好意思。”◆4.借指薪俸。○《花月痕》第四三回:“我這幾個月賸下的束修,也寄不回去,殯殮了我,餘下的你拏去,作個下半世的養活。”○<清><夏燮>《中西紀事海疆殉難記上》:“乃按諸幕友束修,一一分致,相與揮淚而別。”◆5.束帶修飾。指初入學或初為宦之時。○<漢><桓寬>《鹽鐵論貧富》:“余結髮束脩,年十三,幸得宿衛,給事輦轂之下。”○《後漢書延篤傳》:“且吾自束脩以來,為人臣不陷於不忠,為人子不陷於不孝。”○<李賢>注:“束脩,謂束帶修飾。”○《晉書儒林傳虞喜》:“伏見前賢良<虞喜>天挺貞素,高尚邈世,束脩立德,皓首不倦。”◆6.約束修養。○《後漢書胡廣傳》:“<廣>才略深茂,堪能撥煩,願以參選,紀綱穨俗,使束脩守善,有所勸仰。”○<三國><魏><曹操>《謝襲費亭侯表》:“臣束脩無稱,統御無績。”○《晉書夏侯湛傳》:“惟我兄弟姊妹,束修慎行,用不辱於冠帶。”○<康有為>《大同書》己部第二章:“若<後漢>之俗,束修激厲,志士相望,亦近於化行俗美矣。”◆7.也謂斂容肅敬。○《晉書列女傳王凝之妻謝氏》:“太守<劉柳>聞其名,請與談議。○<道薀>素知<柳>名,亦不自阻,乃簪髻素褥,坐於帳中。○<柳>束脩整帶造於別榻。”◆8.束載乾肉。引申為攜帶乾糧。○《孔叢子居衛》:“﹝<大王>﹞遂杖策而去,過<梁山>,止乎<岐>下,<豳>民之束脩奔而從之者三千乘。”
清脩(清脩),◆見“清修”。
潛脩(潛脩),◆見“潛修”。
乾脩(乾脩),◆見“乾修”。
前脩(前脩),◆亦作“前修”。◆猶前賢。○《楚辭離騷》:“謇吾法夫前脩兮,非世俗之所服。”○《後漢書劉愷傳》:“今<愷>景仰前脩,有<伯夷>之節,宜蒙矜宥,全其先功,以增聖朝尚德之美。”○<李賢>注:“前修,前賢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雜文》:“偉矣前修,學堅多飽。”○<宋><陳亮>《答陳知丞啟》:“猶懷晚進,及識前脩。”○<清><周亮工>《哭陳磐生》詩:“暇心開麗矚,遠致越前修。”
龍脩(龍脩),◆亦作“龍修”。◆草名。即龍鬚草。○《山海經中山經》:“<賈超之山>……其中多龍脩。”○<郭璞>注:“龍須也,似莞而細,生山石穴中,莖倒垂,可以為席。”○<郝懿行>箋疏:“龍修、龍須聲轉耳。○《廣雅》云:‘龍木,龍修也。’《述異記》云:‘<周穆王><東海>島中養八駿處,有草名龍芻,龍芻,亦龍須也。須、芻聲相近。’”參見“龍鬚草”。
靈脩(靈脩),◆亦作“靈修”。◆1.指<楚懷王>。○《楚辭離騷》:“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脩之故也。”○<王逸>注:“靈,神也。脩,遠也。能神明遠見者,君德也,故以諭君。”○《漢書揚雄傳上》:“靈修既信<椒蘭>之唼佞兮,吾纍忽焉而不蚤睹?”<顏師古>注引<服虔>曰:“靈修,<楚王>也。”○<鄭澤>《壬寅春日謁屈子祠》詩:“犀甲<吳>戈悲<戰國>,女蘿山鬼怨靈修。”◆2.泛指君主。○<清><錢謙益>《資德大夫忠憲高公神道碑銘》:“公之忠君愛國,死而彌篤。靈修美人之思,有餘恫焉!”<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自序》:“美人香草,貌託靈脩。”◆3.指賢德明哲的人。○<明><黃哲>《過梁昭明太子墓》詩:“靈修忽爾逝,歲晏勞予心。”◆4.指美好的聲名。○<清><魏源>《雜詩》之三:“感此大化奔,懼為造物腐。靈修不早立,百歲如過雨。”◆5.指思慕的戀人。○<清><方朝>《大江吟》:“青鳥欲語意夷猶,天路險阻懷靈修。白日西馳不我留,長歌徙倚增離憂。”○<清><龔自珍>《鶯啼序》詞:“予懷渺渺,靈修尚隔中央,只恐棄我如土。”參閱《詩秦風蒹葭》。◆6.指神靈。○《宋史樂志十二》:“靈修戾止,詔以毛血。”○<明><沈貞>《樂神曲城隍》:“民不驚兮志定,眷靈修兮作民命。”
麗正脩書院(丽正修书院),◆亦作“麗正書院”。◆又稱集賢殿書院。○<唐>始置,為中央掌管刊輯、校理經籍,搜羅遺逸圖書,承旨撰集文章的機構。○《新唐書百官志二》:“﹝<開元>﹞六年,乾元院更號麗正脩書院……十二年,<東都><明福門>外亦置麗正書院。十三年,改麗正脩書院為集賢殿書院。”○<宋><戴埴>《鼠璞》卷上:“今行在內南門名曰<麗正>。本取重離麗正之義。然麗正乃<唐>集賢院名,<張說>謂麗正乃禮樂之司。麗正書院,<開元>五年建,十三年改為集賢院。”亦省稱“麗正”。○<唐><劉肅>《大唐新語匡贊》:“聖上崇儒重德,親自講論,刊校圖書,詳延學者,今之麗正,即是聖主禮樂之司。”○<唐><馮贄>《雲仙雜記文享媚香無忝》:“<張說>攜麗正文章謁友生時,正行宮中,媚香號化樓臺,友生焚以待<說>。”○<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二:“惟麗正圖書之府,盛<開元>禮樂之司。”
孔脩(孔脩),◆見“孔修”。
具脩(具修),◆1.謂供置眾物和打掃。○《周禮天官大宰》:“祀五帝,則掌百官之誓戒與其具脩。”○<鄭玄>注:“具所當共,脩掃除糞灑。”○<賈公彥>疏:“使百官供祭祀之具及脩之掃除也。”◆2.齊備,完備。○<南朝><齊><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必待天爵具脩,人紀咸事,然後沿才授職。”
進脩(進脩),◆見“進修”。
進德脩業(進德脩業),◆謂增進道德與建立功業。○《易乾》:“君子進德脩業。”○<孔穎達>疏:“德謂德行,業謂功業。九三所以終日乾乾者,欲進益道德,脩營功業,故終日乾乾匪懈也。”○<晉><張華>《勵志詩》:“進德脩業,暉光日新。”○<宋><秦觀>《君子終日乾乾論》:“故凡乘勢以應變,因時以立功,雖一聽於自然,而進德脩業,未始不以自彊不息為主。”
謹脩(謹脩),◆亦作“謹修”。◆1.謂敬慎修習、守持。○《禮記曲禮下》:“祭祀之禮,居喪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國之故,謹脩其法而審行之。”○《韓非子揚權》:“謹脩所事,待命於天。毋失其要,乃為聖人。”○<明><章懋>《方母貞節傳》:“其教子<廷儀>,則崇儉樸,去華靡,謹修鄉行,不為市道。”◆2.敬謹撰寫。○<宋><畢仲游>《賀門下相公啟》:“謹修前啟通賀,兼布悰誠萬一。”
潔脩(潔脩),◆見“潔修”。
講脩(講脩),◆見“講修”。
檢脩(檢脩),◆見“檢修”。
迴脩(回修),◆迂遠,迂回漫長。○《藝文類聚》卷六引<南朝><宋><傅亮>《登龍岡賦》:“眺<江都>之廣澨,究川陸之迴脩。”
好脩(好修),◆喜愛修飾儀容。借指重視道德修養。○《楚辭離騷》:“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脩以為常。”○《楚辭離騷》:“汝何博謇而好脩兮,紛獨有此姱節?”<洪興祖>補注:“皆言好自脩潔也。”
行脩(行脩),◆見“行修”。
行修(行脩),◆亦作“行脩”。◆品行端正。○《荀子致士》:“禮及身而行修,義及國而政明。”○《漢書王吉傳》:“左曹<陳咸>薦<駿>(<王駿>)賢父子,經明行修,宜顯以厲俗。”○<宋><曾鞏>《宜黃縣縣學記》:“使一人之行脩,移之於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於鄉鄰族党,則一縣之風俗成,人材出矣。”○<清><戴震>《原善》:“君子體仁以修身,則行修也。”
改脩(改脩),◆見“改修”。
藏脩(藏脩),◆見“藏修”。
不脩(不脩),◆亦作“不修”。◆1.不修明;不整治。○《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不脩其政德,而貪昧於諸侯,以逞其願,欲久,得乎?”<三國><吳><韋昭>《博弈論》:“人事曠而不脩。”◆2.不修繕。○<漢><班彪>《北征賦》:“過<泥陽>而太息兮,悲祖廟之不脩。”◆3.不學習;不講究。○《漢書高帝紀下》:“<高祖>不脩文學,而性明達。”○<清><侯方域>《司成公家傳》:“公為人和易有容,不修苛節,見人無貴賤皆與飲酒。”
脩塗(脩塗),◆長途,遠路。○<晉><陶潛>《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詩:“目倦脩塗異,心念山澤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