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漓江(纸墨色)白雪石,1983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万条漓江。画家吴冠中曾说,“如画的漓江之山,永远是画家们抒发观点的优美之地,历代桂林画坛已不可数。然而,它仍然没有完成,而且永远不会完成。时代在不断前进,人们的审美意识在不断发展,江山美景也在随着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在漓江白雪石,有成千上万的面孔。他五次南下桂林,漫游漓江。他以独特的艺术语言把握住了桂林山水的形与神,这使他在众多表现桂林山水的画家中独树一帜。
白雪石(1915-2011),原名白增瑞,号老白,斋号和虚斋、对山斋,北京人。他早年学习绘画。年轻时师从花鸟画家赵梦朱学习无骨花鸟画,从临摹古代名胜开始。1935年,师从梁树年,艺名白雪石,专攻山水。1937年至1948年,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并参加了胡社画社和中国画研究会。曾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学院,后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兼任北京山水画研究会会长。他的山水画属于北方画派和南方画派。它们被广泛使用,吸收了各种绘画的精华,他的作品简洁而丰富多彩。他以桂林为题材的山水独具特色,成为其绘画风格的代表,被称为“白派山水”。
这幅《烟雨漓江》的画,是白雪石68岁时所作,是展现烟雨中漓江风光的杰作,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以白雪石的素描为参照,在传统绘画中用小斧劈砍的基础上,将各种材料染成绿色,以达到优雅而丰富的效果。整个画面汇集了丽江地区最具特色的山、河、草、林,并加以提炼和夸张,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光影透视,极具装饰性。画的布局新颖巧妙,以实托实,以虚显实,疏密有致,唯美明快的风格,还融入了画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赞美,饱含真情。
画中的水3354漓江。漓江的山婀娜挺拔,漓江的水秀丽委婉,漓江一年四季都清澈见底。漓江两岸多为喀斯特地貌,风景秀丽,所谓“江青山碧”。漓江流域孕育了桂林山水独特的自然景观,处处美景。桂林山水本身就是一幅展开的自然画卷,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的画卷数不胜数。这幅画以画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烟雨中的漓江,构建了一个虚实交错的山川意象。中雨雾像玉带一样缠绕着群山,也隐藏着潺潺的河水,微微裸露在俊秀的山峰之间的江面上,被裸露的很尴尬。画面的巧妙设计和布局在于漓江场景没有过多的笔墨。整幅画只画了一个镜面般的江面,山峰的倒影和底部隐约可见的渔船。在构图中,它被放置在与小屋和与河流相连的斜坡堤的中间场景中。云朵覆盖了大部分江面,因此光影处理使得画面格外明亮明澈,给观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漓江的美丽姿态,在每个人的想象中是不一样的。也是艺术家最初的构思和用心,成就了漓江烟雨的真实。
画中烟3354雨雾。清晨细雨中,山间的雨雾不时落下,像玉带一样缠绕着群山。漓江两岸原本是青翠高耸的山峰,但它们巍峨的形状和形态被蒙蒙的rai掩盖了
画像石3354奇峰。漓江的山奇特而美丽。画中云绕山,盖水;水紧贴着山,一臂之遥。桂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造就了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的山峰。漓江的水沿着群山缓缓流淌。白雪石的小斧劈砍手法,呈现了远处高大雄浑的山峰和近处的山峰。在图片处理上,是先近后远,先粗后轻,先密后疏。主山以浓墨重彩的笔法浓墨重彩,其余则适度轻松疏朗,画面层次丰富。近景的岩石和杂树位于画面的视觉中心,也是整个画面中着墨最多、最细致的部分。与远景中的山峰形成虚实对比和空间观察,虚云衬托岩石和树枝的现实,视觉冲击力十足。香蕉、竹林、村舍由近及远铺展开来,枝头透露出的新绿绿的芭蕉,在整体平静的画面中展现出generate澎湃的生命力,点缀着漓江的春色。白雪石的山水画作品以山水取胜。除了注重对实景的描写,在空间意象的创造上也有独特的创新和变化。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和情感自然地融入到山水画中,从而创造出独特的风景。
白雪石对漓江情有独钟。自1973年首次赴桂林写生后,转向以桂林山水为主的山水画创作,毕生致力于探索桂林山水的艺术语言表达,创作了《烟雨漓江》-《漓江山水》、《漓江图》等一系列漓江山水画。白雪石一生生活在北京,陶冶性情,向大自然学习。宁静致远的意境,以及通过多次写生对桂林山水精神和当地人生活方式的深刻理解,赋予了他漓江山水:自然洒脱的云朵,远近错落的山峦,等待渡江的渔舟,宁静闲适的乡舍……空灵美好,洋溢着田园气息。欣赏石雪老人的《漓江一曲千峰秀》,可以感受到千里之外的气势和豁达,甚至可以表现出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他以朴实的表达和真挚的情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优美、典雅、富有想象力的诗意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