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关于原浆酒的讨论很多,有网友提出:“真正的原浆酒是不能喝的,不勾兑就喝原浆酒对身体不好,因为白酒是有标准的,酒体中的各种指标都只是合格,对人体的危害微乎其微。”那么,原浆酒到底有毒还是有害?
到目前为止,酒圈对原浆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有人认为原浆酒是通过谷物和酒曲经过传统工艺,固态发酵蒸馏而成的原酒,没有经过任何勾兑工艺,也叫基酒。这个概念似乎已被普遍接受。我们今天不讨论这个定义;首先,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原浆的历史。
祖先的酒是原浆。
说到原浆酒的起源和发展,答案可以在历史中找到。民国的时候没有原浆的概念,因为所有的酒都是原浆。店前店后的私人酒庄,用的都是自己的配方和传统工艺,酿出来的酒各有千秋。没有食用酒精勾兑,更没有任何香精香料。
原浆与勾兑――一段被大多数人误解的历史
原浆的出现和“勾兑”这个概念有关。然而,勾兑的发展史却被大多数人误解了。20世纪50年代,泸州老窖开创了“勾兑”的概念。在香精香料尚未成熟的年代,当时的勾兑就是用不同的劣酒来使酒的味道稳定。
据说最早的勾兑是在酒坛里进行的,挑选两坛酒互相弥补缺陷。这样才能保证酒的质量稳定。毕竟酒是商品,没有消费者自己想喝的酒。每批味道都不一样吗?
所以初期勾兑是为了稳定酒的口感,用原酒和原酒挂钩。但建国初期,国内粮食供应非常紧张,白酒行业是用粮大户。按照当时的生产水平,生产一吨白酒大约需要3-4吨粮食,酱香型白酒的粮食消耗更高。
因此,1955年,地方工业部在山东烟台提出了“烟台酿酒操作法”,用地瓜干作代用品生产酒和酒精。1956年,轻工业部提出酿酒工业的题目是“酒精与白酒勾兑”。但酒精要做白酒,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赋予其传统工艺白酒特有的香气。
20世纪50年代,中国生产了很多“三精一水”产品(酒精、香精、糖精)。三益水白酒的香味类似于喷漆用的“香蕉水”。人们对这种气味极其反感,所以一投放市场就被冷落。
然而,随着“酒精酿酒”技术的不断进步,酒用香精香料也开始在技术上逐渐发展,摆脱了人们以前“香蕉水”的阴影。客观地说,在当时中国经济还很落后的情况下,“酒精兑白酒”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粮食,也让老百姓喝上了便宜的酒。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酒精勾兑的技术早已成熟,国内大部分酒厂都采用酒精勾兑作为低端产品推向市场。但当时网络信息还不普及,老百姓根本无从得知自己喝的酒是不是用酒精勾兑的。
但90年代末秦池的酒勾兑事件,再加上当时震惊全国的“工业酒精勾兑”假酒案,让人从此对“勾兑”深恶痛绝。
因为我不信任勾兑,所以原浆受欢迎。
勾兑,在20世纪50年代,指的是酒与酒的勾兑。随着“调酒”技术和香精香料的普及,这个原本中性的词现在变成了贬义词。
其实就像我们日常做饭酱油,喝饮料都含有添加剂一样;勾兑酒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合理添加食用香精香料是安全的。你不必闻它。
但是,如果中国白酒能够明确标注:传统工艺酿造/新工艺酿造(即勾兑),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混淆的概念了。但现实是:卖羊头狗肉的酒厂太多了。他们声称自己卖的是粮食酒,其实瓶子里装的是食用酒精和香精产品。面对如此混乱的市场,普通人既迷茫又无奈。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原浆酒的概念变得风靡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