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很特别的书《教养的迷思》。
为什么特别?
市面上育儿书里的道理,永远在我们的认知范围内,我们都知道。
比如如何培养孩子的内驱力、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这是作者想要论证的东西。
《教养的迷思》颠覆我的认知。她说同伴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孩子不是被父母社会化,而是被同龄人社会化。
同伴改变人格?
在这个结尾,作者Judith Harris谈到了他童年的经历。
哈里斯曾经是一个吵闹不安的女孩。她从小就勇敢、爱冒险、外向、爱吵闹。今天,她可能会被贴上“多动症”的标签。
“这快把我父母逼疯了。”
e="letter-spacing: 0.5px;">哈里斯的爸妈想了很多招数,比如买了很多漂亮裙子,然而一点用处也没有,哈里斯还是跟假小子一样每天上蹿下跳。那时他们经常搬家,但哈里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交到新朋友,她充满活力和外向的性格在男女生中都很受欢迎。
直到四年级的一次搬家,彻底改变了她的性格。
新学校的女孩子都比较成熟,个个是淑女,他们谈论发型和漂亮的衣服。而哈里斯一点也不像他们,因此不被喜欢。
一两年之内,哈里斯从一个活跃、外向的孩子变成一个拘谨、害羞的孩子。
“那个势力小区的孩子做了一件我父母没有做的事情:他们改变了我的人格。”
哈里斯认为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一些相处模式,但他不会把这些预期类化到他以后遇到的其他人身上,孩子会根据自己遇到的人事物开发出不同的相处方式。
“如果灰姑娘认为舞台上每个人都会像她继母那样对待她,她就永远不可能去参加舞会了。”
建立正确的交友观
虽然我不认同书中对于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重要性的排序。
但我们也都认同同伴的重要性,于是才有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俗语。
学位房热折射出来的,不仅是炙手可热的优质师资,还有优质的同伴也受到青睐。
父母希望掌控孩子的一切,包括他们的同学和朋友。
但是,对学位房的调控,入学摇号抽签制度,双减政策的出台等,都预示着家长根本无法“一手遮天”。
再看看孩子喜欢的朋友,和你精心为他设计的朋友,往往不是同一个人。
学区房变开盲盒,孩子的交友口味更是变幻莫测,我们很难去决定孩子的同伴是谁。不过,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交友观一定要提前做好。
也就是,在孩子独立进入一个“社会”前,先帮他筑起金钟罩铁布衫。
认识和接纳自己
哈里斯从一个活泼的小女孩变得害羞拘谨,那黑暗的四年里,她一定问过自己“我为什么不受欢迎”。
而且,孩子多半会把“错误”揽在自己身上,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比如关闭自己的内心通道。
哈里斯后来又经历搬家,结交了很好的朋友,但是她在书中写道:“我仍然过得很压抑,没有安全感”。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和他人,可以帮助她在一个群体中,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被喜欢,又为什么不被喜欢。更重要的还有接纳自己,不为别人的喜好埋单。
比如哈里斯如果能意识到,她在这个群体中格格不入只是因为她的“幼稚”和他人的“成熟”不匹配而已,也就不会在被同伴冷落后,把错误都归结于自己,性格大变。
多帮助孩子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找到自洽的方式。当孩子出现社交问题时,ta便不会把账都算在自己头上。
向他人求助
哈里斯四年级的那次搬家,遇到了一群与她截然不同的小孩。
“我每天与邻居一起上学,但他们都不愿意跟我玩,也不跟我说话。如果我鼓起勇气跟他们说话,他们完全不搭理我,我很快不再做任何尝试了。”
哈里斯遭遇的一切,她的父母却毫不知情,因为她在家里没有什么变化。唯一的变化是她变得爱读书了。每天花很多时间读书,看书的时间多到父母都认为太多了。
被同学针对排挤,然而哈里斯完全没有意识到应该向父母或者老师求助,而是独自承受了4年。这也与很多校园霸凌事件相似,很多受害者出于羞耻心或者担心被进一步报复等原因选择了沉默。
这就要求家长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联结,敏锐感知孩子细微的变化,以及教会孩子遇到困难时及时向他人求助。
孩子无法生活在真空中,我们能做的就是将未知环境给孩子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
建立规则
当孩子结交了“坏”朋友,很多家长的做法是进行物理隔绝,“不准和xx起玩了”。
然而就像拆散一对恩爱的情侣一样,粗暴的制止只会带来更激烈的反抗,即使孩子迫于父母的权威表面上乖乖就范,暗地里他们也有一百种重新“结合”的方法。
实际上,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给孩子建立【对事不对人】的思维方式尤为重要,也就是说你可以喜欢一个人,但是要分辨一些错误的行为。
我孩子曾经特别喜欢和一个男孩一起玩,这个男孩子非常活跃,鬼点子多,跟着他有玩不完的花样。
但是这个男孩喜欢说“粗口”,玩到兴奋时两个人互相飙“粗口”,然后哈哈大笑倒地不起,那场面十头牛都无法把他们分开。
而回到生活中,孩子又变成了那个文明礼貌,彬彬有礼的孩子,这时我会和孩子重新聊一聊当时的场景,强化规划感:说粗口在我们家是不允许的。
孩子可以和喜欢的朋友交往,但是他需要辨别好的事情和不好的事情,坚守底线。
写在最后
《教养的迷思》中,作者认为同伴关系比亲子关系还要重要,实际上只是亲子关系在孩子人生中的缺位。
以前我们喜欢用“温室里的花朵”来形容纯真的孩子,但是孩子总会离我们而去,帮孩子构建一个真空环境,还不如给他一套“升级打怪”的方法,水来土掩兵来将挡。
最后,爸爸妈妈永远是你的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