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妈是60后,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普通家庭,但她比我爷爷奶奶要好,因为他们不普通。那时候他还是很开明的,支持六个兄弟姐妹上学。
读书的时光
我妈小时候,学校盖了一层瓦房。我十几岁的时候上小学一年级,但这有什么关系?其他家庭的孩子对读书只有奢望,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深入人心。最多只有男生有机会去,我妈第一次可以在村里读书。
别人总是在背后指指点点,女生学什么迟早要结婚。所以到现在,我妈都很感谢爷爷奶奶的英明选择,给了她这么多年读书的机会,才不会变成文盲。
一年只有13个人,8个男生,5个女生。当时赶上了史无前例、浩浩荡荡的文化大革命。我高一高二高三,一节课要一起读毛爷爷语录。没有车,他们几个人成群结队步行去中学。下雨的时候,我把麻袋依次套在头上,穿越泥泞的山路和土路,走了5公里左右。
漫长艰辛的求学之路,穷读书而乐。可惜我妈没有珍惜。当她稀里糊涂地学习数学时,她害怕考试。有太多的事情要放弃。每次我爷爷发现她被打,赶到学校,她都坚持到了高一。老实说,这已经足够好了。
早起干活
每次外面天还没亮,爷爷就大声叫醒我。上学前必须到山上清理一筐树枝和红薯叶,完成任务后才能上学。在早期不发达的农村,深山老林里的树木相当茂盛,一切都是原始的。
这些采摘下来的树枝用来烧柴火,然后家家户户都是柴火灶。我妈妈练习用柴火炉子做饭。摘下的红薯叶喂猪。那时候每家每户都有好几头猪。这些猪舍不得吃,都准备卖了。
穿衣的“讲究”
那时候的人不仅单纯,而且单纯。我妈妈穿着她姐姐留下的衣服。衣服破了,找块布缝上,经常盖几个布丁。穿坏了就翻过来穿。到时候会流行一种“拼接衣服”,就是在各种衣服上拼接布料做成的一件衣服。每块布都不一样。当时不知道是不是走在了时尚的前沿。
苦中作乐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还只是上小学的孩子。为了喝上一口水,每个人都应该早早地在井边排队。十几个人挤在一口井里,用两根竹筒做水桶打水,一次只能打一点。挑满一担要花很长时间。有些调皮的男生自带三角铁桶,放下来,用力举起来,把别人家的小浮桶全部打翻在地下,然后逗得鹅鹅鹅笑。
的人穷并快乐着?替妈妈记录怀旧时光" onerror="javascript:errorimg.call(this);">那会像我妈那样子的女孩子勤劳能干到什么地步呢?山上招募要打造防空洞,挑石头一担2分钱。山路十八弯,难走又漫长。一天八个小时才赚八毛,最多的时候三班倒,两日两夜没睡觉赚了六块钱。在那时,这可是笔巨款,把我妈给开心的晚上都合不上眼,把小票子数了好几遍。
高兴的时候,会把小姐妹聚在一起,每人家里掏一点米。一起吃上一顿久违的“油咸饭”,就相当于聚餐了。
一日三餐
平常在家基本稀的不能再稀的地瓜干饭,甚至都长虫子了她们也毫不在意。配的是盐水或者腌酸菜。
米证布证都是统一由大队发的,米油得去很远的粮站买,去合作社买布订做衣裳。每次去人非常多,根本没有所谓的杂货店。那时候米一斤1毛4,油是大队提供的,但是一个月就一两斤。

人们舍不得吃,都说要留着儿子结婚那天摆酒席或者过年用,平日里饭里见不到油腥。人人都吃不饱肚子,从小孩开始个个精瘦精瘦。但因为长年累月干活,力气倒是不小。
一家人睡觉的窍门
晚上睡觉的时候,家里人多,5,6个小孩全都挤在小小的一个床上,你能想象他们怎么睡吗?屁股对屁股的睡姿,就像一只只对虾拱着扭曲的身子,因为过于拥挤一个晚上一动不动。

鸡窝跟马桶都一起放房间里,马桶都是放上好几天。但这些对于穷苦的老百姓来说,大家都早已习惯了。
过年的难忘记忆
最搞笑的是,我妈说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大年三十,因为第二天初一是个大日子,那天是不能做晦气的事。所以每年大年三十,都是每家每户争相恐后倒马桶的日子。
那天,大家都翘首以盼八仙桌上的难得一年一次丰盛的几道饭菜,而我妈和二阿姨用扁担抬着马桶准备去倒,刚走出门还没跨几步,不小心踩到鸡屎,二阿姨脚底一打滑,一个踉跄摔到了地上,马桶也未能幸免,跟着重重一敲。然后便有了史上难得一见的一幕,飞“翔”,臭味熏天。哥哥们站在门口狂笑,外公又好笑又好气的拿了一根树枝追出来。我妈跟二阿姨互相眨了眼,心领神会,扔下扁担就跑。不过,最终还是没能幸免一顿责罚。

往事如过往云烟,当年的苦日子虽是很久很久之前的事,也依稀如昨日般清晰,仍历历在目。现在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很多,但我妈的纯朴的精神一直都在。
她可以一件衣服穿个十来年,出门的时候能坐公交车决不坐滴滴,能走路决不坐公交。给她买东西觉得费钱,老爸捕几条鱼舍不得吃要留给孩子们。她苦了大半辈子,现在到了可享福的时代她依然停不下来。
你们的妈妈也是这样的吗?一起说说以前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