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关注 转发
欢迎 收藏 评论
“汨水东环学士院,沂山北拱状元家”,这是临朐县朱伟村茧状元庙的门联。描述了一号对联故乡的地理位置,在宜山以北、弥河以东——。也描述了其自然环境被3354米的水所包围,依山傍水,名山、秀水、灵气所保护的地方。
回尧舜,尧之子丹,游历于此,故名朱伟。北宋末年,公元3354年汉将军祖孙晋,第十三任辛西侯将军,青州官学教授,从陕西扶风迁至山东,入元为官,住在山水得天独厚的临朐,有宾至如归之感。正是在七历(1395年9月15日)讲了明朝第一人江北的故事。
童年才华惊人
未曾面世已惊人
在当地的马姓中,有很多关于马玉的传说,其中有很多他出生前后的趣事。
据传说,我母亲高兴的时候,回田村家避暑。回婆家的日子,弥河汹涌,但有婆家的家规,她没办法,只好骑马过河。河水汹涌,我妈走不进去。虽然两岸的看水人不计其数,但也无能为力。突然传来一声大叫:“请帮马师傅过河!”突然,河水断流了,快乐的母亲安全地过了河。
《临朐县志》年,临朐渡口有个当地人,晚上在渡口乘凉。一个鬼开玩笑说,明天中午我得等我的替代者,但我会重生。该男子第二天来到渡口核实这一说法。中午的时候,看到一条船上有五六个人,在划船过河,当时有个女的想坐船。船夫把船撑过了河,一船人安然无恙。晚上,这个人去渡口乘凉。他听到一个鬼在哭,说:替身本来可以复活,但总理马是幸运的。
清 《临朐县志》 中关于马愉的记载
永乐十七年,马玉母子去青州黄明寺烧香,我禅师接待了他们。知道他们是来为明年的省考许愿的,看到马玉性格温和,将来会有所成就,就给马玉取名“性和谐”,画了一幅《紫薇图》三树一冠的画,上面写着“唐逸”二字,送给马玉。马玉虽然不解,但认定其中必有深意。第二年,马玉拿了《紫薇图》去乡试,考了第三名。考了两次,一次中途因病耽误了,一次因为后妈孝顺没考上。至玄德,中考后,进宫中考,高中状元。至此,马玉方才明白,《紫薇图》比例尺上有三棵树一个树冠,就是“三科一冠”。进了内阁才明白:现在的宰辅不就是唐朝的紫微陵吗?原来这就是禅师一号的称号“唐僧”的意思.
这明明是神话传说,也不可信,但人们却用“天命”论来表达对功名的渴望和追求。
少小年纪显才华
马玉(1395-1447)从小就极其聪明。他四岁开始学习,不用思考对和节奏就能说出奇怪的话。静心爷爷对此很惊讶,所以很爱他,摸着他的头说:“总有一天我会是我的门。”入学后,我全身心投入到学业中,几乎废寝忘食。督学来校考学生,看到马玉的文章,惊讶地说:“奇才,得鼓励,得天下,不要固步自封。”
相传有个官员坐轿子下乡,一群孩子在一旁观看。那官员下了轿子,就和那群孩子玩,说:“谁家的嘴红,牙白?”孩子无言以对。马玉想了想,答道:“绣袍玉带是哪位朝廷大员的?”马宇学校旁边的花园里有一棵樱桃树。樱桃熟了,一群孩子趁着老师不在,钻到树篱里,差点吃了一棵樱桃树。T
作为一名测试学生,老师要求他们每个人在一张教科书大小的纸上画一千匹马。分组绘画。杜宇交上来一幅尘土飞扬的山,山路蜿蜒到山前,一匹马显示它的前身在山路上奔驰。老师问:“我让你画一千匹马,你怎么只能画一匹?”马玉答道:“这匹马后面还有九百九十九匹马,都被山挡住了。”老师点头认可,知道马宇以后一定会成功。
有一年春天的三月,老师带着学生们去郊游。村里炊烟袅袅,田里青苗,一个樵夫扛着柴火来了。老师起身对学生们说:“我来做对联,你们来做对联。”于是,对联上写着:“此木出柴山”。众生面面相觑,一时语塞。马玉看着村里做饭的烟说:“因为有火,晚上烟多。”句子工整,老师喜出望外。
朱伟村有一条小河,发源于牛山。它是沙色和墨色的,它的水是清澈的。常年奔流,故称“磨沙河”。两岸柳树成荫,是夏日里人们休息、纳凉、戏水、洗衣服、钓鱼的好去处。马玉等人经常来这里玩。有一次,和同学玩的时候,突然一阵大风把树上的鸟巢和小鸟吹掉了。一个同学突然出来一对:“风吹鹊巢,一子二子连地。”这句话既描述了“鸟巢被风吹动”的场景,又包含了“连客”与“吉”的谐音含义。当大家都在思考下一句话该怎么说的时候,马玉已经说了一句“雨打猴窝,猴子都露出来了。”他还描写了“雨打猴穴”的情景,用“诸侯”“首领”的谐音来表达自己的野心。
再久一点,他已经补上了城市的弟子,马玉懂得礼貌,内敛,静如处子。十七八岁的时候,他去河边游玩。当他看到一名年轻女子因河水汹涌而不敢过河时,便上前背她过河。但那是“男女授受,不接吻”的年代。回国后,马玉写了一首七言诗,《渡河诗》,感情纯真:
夫人叹河边激流,蓝袍正。
作渡河舟。已将书手挽绣手,斜倚龙头靠凤头。
一枝红杏插儒背,十分春意满河洲。
轻轻放在河滩上,默默无言各自羞。
永乐十八年(1420年),马愉赴省城乡试,中省魁(举人前五名称魁,马愉为第三名),要拜谢奶师张先生。此时张老师正在沂水一个地方教书,他便赶赴沂水。拜师礼行后,学校东家设宴款待,找来一些当地人作陪。席间谈到学东新建的一座楼,楼的匾额是张先生题写的“听月楼”。一陪客发难说:“请问张先生,题‘听月楼’为何意?”张老师一时语塞,众人讪笑。马愉见状,不动声色地问:“能否一见高楼和恩师题字?”众人离席,一同前往。参观完后,马愉感慨地说:“恩师书法苍劲,胜过欧、柳;笔力锋神不亚右军。匾额豪迈,气象万千,愿不揣浅陋以诗和之,请各位师长赐教。”遂叫人取来文房四宝,马愉挥笔写下《听月楼赋》一首:
听月楼高接太空,楼高听月倍分明。
碾霜毂辘冰轮转,捣药叮叮玉杵鸣。
乐奏宫商声细细,斧修丹桂响铮铮。
忽然一阵香风过,吹落姮娥笑语声。
众客看了,大惊失色,齐声叫绝:“大雅之作,不愧是魁首之文,真乃名师出高徒。”张先生也名望大增,倍受钦敬。
中年高中状元,为官清正无私
宽厚谦和博众誉
马愉自幼潜心笃学,锐意攻读,而忘寝食。永乐十九年(1421)赴京会试,中途得疾而归,愈后致力于学问,数年备览群书。永乐二十二年(1424),守继母孝,又未赴试,居家闭门谢客,潜心研读。宣德二年(1427)经会试、殿试,一举夺魁,擢为进士第一,成为明朝开国近六十年来江北第一位制科状元。
马愉中状元后,宣宗帝赐朝服、银带,授翰林院修撰。1434年进学文渊阁。1436年授经筵讲官,(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重视。)再迁侍读学士,1438年升迁侍讲学士,1440年入阁,参与机务。1445年钦命会试主考,取会员商辂,拜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知制诰,总裁。
古代,状元为荣极之人,宰相为官极之人,由状元而宰相者,历代为数极少,可见马愉地位之显耀。但马愉却性情谦和,待人处事均以宽厚为要,不以官显而凌人,人称忠厚长者。马愉考取状元时,主考为杨溥,副主考为曾棨,愉毕生视二人为恩师。
翰林侍讲学士杜宁在《赠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礼部尚书马公行状》中述:“公为人端重简默,和厚谦慎,喜愠不见,人莫窥其际。与人无贵贱少长,言如恐伤人,尤乐道人善,未尝及人之过。……公笃于义,不事厚蓄,所得禄赐,遇乡人居京师贫者周之,寒且饥者衣食之,死则棺敛之,无吝色”。
户部侍郎兼翰林学士陈循在《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讲学士赠礼部尚书马公墓志铭》中述:“……事师处友,必诚必信,故自博士至于伦辈以上,咸器重之。其初丧也,自近臣以至于公卿、贵人,贤大夫、士,莫不痛惜!往祭之,如失其所亲爱。呜呼!公何以得此于当?时盖其为人重厚简默,端谨和易,言无所忤于人,行无敢愧于已。恐后乡人有在京师至贫乏者,极力周之,虽重费不少吝。尤笃于其所亲人,或有忤之者,虽甚不较。其旷怀雅度,盖有人所不能及者,而乃止于斯焉,此人所以不能不为痛惜于其没也。”
《马公行状》中记述:愉自释褐登朝以来,致位清显。承顾问,被宠遇,谟猷密勿,赞襄之益居多,士大夫以为荣,而公谦然若不胜。夙夜祇慎,以清静自守,门无私谒,澹如也,上益重公之贤。
以民为本理国政
马愉才华横溢,又学识渊博,进学文渊阁后,更潜心研读,用以辅导幼主。他日侍皇帝左右,启导圣聪,马愉讲读以二帝三王、周孔之道,正心修身为本、以圣贤存心忠厚之要为体,开导上心,闲睱时,肆力于群书之中,延师讲学,以笃教于诸子。马愉进退从容,有古代君子之风度。
马愉为官,处事公正。1445年,马愉为会试主考,得状元商辂。史书赞马愉“人服其识鉴。”商辂为明朝“三元一人”,参政后,活跃在明中期政治舞台上,历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官至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此亦可验证马愉选人之公正,识才之独到。
马愉为官,以民为要。如他自己所言,“守已亦廉慎,莅事以公勤,皆仕途立身之大节。”(《送井敬安之官序》《马学士文集》卷七)。马愉在内阁时,发现狱中很多嫌疑人久羁不决,甚至延误病死者无数,认为人死不能复生,这有违天人之和,便上奏朝廷。皇上采纳其言,派官员各地速审结案,挽救人命无数。
2011年在民间发现的马愉手迹
马愉为政,从大处出发,不尚琐细,对民生尤为关注。正统年间,杨士奇省墓归来,言及所历郡县,备用粮仓废驰,有的甚至垣址不存。有人认为,此情已久,比比皆是,无法治理。马愉则建言“政之兴废在人,此养民之道,岂可少缓。”杨士奇当即议决,上报朝廷,差廷臣遍访郡县,修蔽举废,百姓争相纳粮盈库,因此而获救者不可胜计。(《西园间见闻录》卷三十四)
马愉为政,以和为先。他为人谦和,但在是非面前,敢于直谏,即使面对皇上,也敢于坚持已见,决不阿意曲从。时人评论马愉:“凡言不轻发,先俟人尽所长,审其可否,惟义是从,故于事多所裨益”。(《国朝献征录》卷十三)。一次,外寇扰边,朝廷欲发兵讨伐,恰敌方别部使者四十余人来朝,朝臣们都认为应将其扣押。英宗征求内阁意见,马愉认为不妥,陈辞道:“朝廷以赏善罚恶为治,苟赏罚至公,则人心信服,若因恶执其善,岂为治之道”。朝臣辩问再三,马愉终不易辞,最后英宗从其建议,赏赐使者。结果部使感动喜悦,相继来谢,一时边境安宁。
马愉曾从驾征讨朱高煦。(朱高煦是成祖朱棣第二子,性凶悍,多有不轨之行。宣宗宣德元年八月起兵造反,宣宗亲征讨伐,高煦出降,被废为庶人,后被处死。)高煦就擒后,又有传闻说赵王(朱高燧,明成祖朱棣第三子,明成祖永乐二年封赵王)欲行不轨,宣宗便想移兵讨伐。愉劝谏说:“陛下能有几叔?不如按兵回京,俟其动静”。不久,赵王果然主动向宣宗交出其护军三千。宣宗感叹说:“微卿,几失吾叔”。(《明鼎甲征信录》卷一)。马愉死后赐号“襄敏”,盖其武功也。
马愉官居要职,但门无私谒,不媚权贵,廉洁自守,时宦官王振擅权,五将四相争相谄媚,惟马愉不登其门。
马愉在翰林院时,王振插手内阁,排挤“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杨士奇便与杨荣议论此事。杨荣道:“他已恶我等久矣,必欲去之,若一日宫中飞出片纸,令某人入阁,岂不坏事?不如及早选一二贤人入阁,同心协力,尚有可为。”杨士奇以为说的很对,遂于次日,“三杨”上书,荐举马愉、曹鼐入阁,参与机务。
马愉为政深得皇帝赞许,因而获赐诰命,父母获封赠。《馆阁漫录》记载:“文职非九载任满,不得诰敕……甲寅,赐行在翰林侍读学士苗衷,侍讲学士马愉诰命,并封其父母。衷、愉三年考满。以例未应给诰,上章请诰,上念儒臣,特赐之。愉又言‘臣母刘,继母张先受敕封而故,继母魏以例拘不获褒典。’上命并封之”。(卷二)
正统六年(1441)六月,英宗下召,进愉阶奉直大夫,以示褒嘉。正统七年(1442)秋,马愉父士贤敕封翰林院侍讲学士。正统十年(1445)十月,马愉晋礼部右侍郎。
因马愉修备粮仓、清理滞狱、善处蕃事、和解皇室等,无不遵循了“和为贵”、“民为本”的思想,政绩卓著,遂得两朝皇帝器重而不断擢升。
著书立说 砥砺后人
忠国孝亲励后人
马愉是大孝之人。八岁生母丧,处理丧事如成人,三日勺水不入,朝夕哀慕,待继母如生母。马愉为官后欲接双亲到京城奉养,父母以年高为由坚决不去,故把俸禄或所赐佳味付于双亲。
一年,因父患病,马愉在京寝食不安,次日向朝廷请假省亲。帝下诏由驿站负责接送并赐路费。马愉到家后,父亲欣喜万分,病竟然痊愈。不到十天,父亲说:“荷圣天子宠恩,吾幸复生。汝宜速还,竭忠图报,勿以我为念也。”马愉次日便回到京城。
不仅如此,马愉还劝勉他人孝亲报国,这在他的诸多诗篇中,皆有记述。如:《送李学士省墓》中末二句:“豆笾已遂蒸尝愿,好促征帆上帝畿”。又如《送程都御士养疾》中末二句“勿药有期须赴阙,乡心莫为更迟回”。前者说省墓完了快回京,后者是说治好了病快回京。再如《送汤参将》中末二句“佐国有功同御武,芳名应不愧云台”,是鼓励他建功立业;再如《送吴编修还乡省母》末二句“黄菊经霜后,相期拜紫宸。”《送谢编修省母》末二句“衣锦称觞情末已,徵车还促觐天阍”,《送侯给事》末二句“由来臣子兼忠孝,此日应知愿不违”,均是要他们尽快回京,以国事为要。《送成御史分巡福建》末二句“愿把素心留庶务,从来公道自生明”,则是要他公道办案。另如《瞻云轩为广西欧文题》末二句“人生欲识君亲分,忠孝无忘尽此心”,则是劝人尽忠尽孝。
马愉与家人像,左三为马愉
马愉对人们的赠诗赠文,一般都贯彻启发教育,尤其对年龄较轻,资历较浅的同仁,更是如此。如《赠城阳孙明》诗,就是对年轻人的谆谆教诲。
恰是英年栋梁折
一四四七年九月三日,马愉早起准备上朝时,突发“中风”,倒地不能言语。英宗闻讯,急令医诊视,并每日赐药。然回天乏力,初六日,愉辞世,享年五十三岁。英宗嗟悼痛惜,赐赙钞万缗及棺椁,命有司归其丧。十一月初三日,营葬于临朐县朱位西南一公里处。遣礼部尚书胡濙谕祭。诏曰:“卿以先朝初科进士第一,累官翰苑,兼侍经筵,迁亚春卿,荣膺宠眷。始终莅职,二十余年,英伟之才,笃实之学,恭勤端慎,简在朕心。顾倚毗之方殷,胡疾疚之遽及,医初承命,哀讣来闻,追念相从,实深伤悼,特赠卿翰林院学士,资善大夫,礼部尚书,赠以赙仪,仍兹遣祭,用表始终之意。卿灵不昧,尚克歆承!”
旧例无赠两官者,赠两官自愉始。十月十四日,英宗下诏曰:“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讲读之臣,所以考质疑义,非专诵习而已;馆阁之职,所以备资顾问,非专辞命而已。国家列官,以馆阁兼讲读,往往宠以重秩,固自有来;而朕有意向之,盖信任之笃,委托之重,非其他可以比也。然非文学该洽,操履谆正之士,则不轻畀。故礼部右侍郎兼翰林侍讲学士马愉早自先科,荣魁多士,首擢官于史局,再迁秩于经筵,既公纪载之精,亦勤讲读之久,比参机政,益慎弗渝。顾眷遇之方殷,胡寿龄不副?宜有显赐,以慰朕怀。兹特命卿翰林院学士,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咨尔冥灵,光我宠数,钦哉!”
十二月初三,英宗遣山东布政司左参议黎琏往祭。
明史云:“赠官兼职自愉始”。马愉原为通议大夫,侍讲学士,礼部右侍郎,死后赐资善大夫,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古时讲官、职、阶、爵等,尚书为官名,翰林学士为职名,资善大夫为阶名。一般死后仅赠官,马愉为皇帝老师,正统皇帝特旨赠官又赐职,连同赠阶,后来成为定例。由此可见皇帝对马愉的特殊感情。
马愉卒后,马愉同科榜眼杜宁为之书行状;曹鼐为之书碑。陈循为之书墓志铭。
马愉夫人与家人像,左三为马愉夫人
马愉妻陈氏,封宜人。长子马徵,荫官至河南汜水知县(正七品);次子马徽,荫官至河南布政司检校(正九品。明代官员死后,荫一子为官,其中一品官荫五品,二品官荫六品,三品官荫七品,以此类推。马愉死时为三品官,赠二品,按实官荫一子为七品,又因是皇帝的老师,故特恩加荫一子为九品)。马徽免官后,入籍河南。
自隋设科举取仕至清,进士大多出自江南,状元亦如此。至明洪武四年(1371)开科,前十五科南北合试,南人数量居绝多,以至出现洪武三十年南北榜之争。宣宗即位,采纳杨士奇建议,实行南北分别取士。宣宗宣德二年,宣宗帝御驾奉天门,策试天下贡生,殿考一百零一人,“是科始分南、北、中卷取士,而北人愉首选亦自此始”(《明通鉴》卷十九)。《皇明通纪》赞道:“自洪武甲子一新科目,迢今凡一十五科,以廷时魁,天下者恒出东南,而北方学者鲜与焉。独以东齐之秀魁天下士,北方学者与有光”。
明朝共有状元八十九人,史有传者三十八人;由状元而入阁者十一人;状元官学士者二十三人;状元有谥号者二十人;状元有诗文别集传世至今者四十七人。马愉均在其列。在明代整个状元群中,马愉算得上其中的翘楚,在北方,更无出其右者。
马愉英年早逝,未能施展才能;而为政时,宦官专权,把持朝政,气焰熏天,馆阁之臣难有作为;又以马愉自进士及第身居翰林院,而其主职为“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以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天子顾问”,(《明史·职官二》)不同于统驭一方的大员,故马愉政治成就,在史家记载中并不多。
马愉一生著述颇丰,然自为官始,即一直在朝中,且积年为帝师,所著诗文,以优游、述怀,感遇之类为主,多为讲章、序跋、铭记等实用文体。但质量较高,因而得到当时和后世文人的高度评价,如:与他同时代的翰林院侍讲学士杜宁,在《状元澹轩公行状》中说:“……为文章敏赡,不务雕斫,而浑厚典雅,自不可及”。又如,在马愉身后,明户部尚书,太子太保,谨身殿大学士,内阁大臣刘珝,在《澹轩集序》中的评语:“公平居为诗赋,用字著语,皆有程度;典雅新邃,一归于正。”再如明代著名散曲家冯惟敏所撰的嘉靖版《临朐县志》中,也对马愉给予高度评价:“为文章敏赡,不务雕斫,而浑厚驯雅,自不可及”。
马愉的著作,因其53岁急病身亡,生前未能编辑成书。他去世后,由其同仁收集编成《马学士文集》八卷,后曾两次出版,定名《澹轩集》,后均已轶失。只在《四库全书》中有两个“存目”。上世纪八十年代,临朐马氏族人先后找到《马学士文集》手抄本二至四卷和一至六卷两种版本,并据以整理,于1987年3月刊印六卷本《马学士文集》。2011年,保存在民间的马愉手迹被发现,临朐县史志办以《马愉手札》之名,制成折装式册叶,以楠木盒涵之,成为珍贵文化遗存。
山水临朐,灵气所钟。时过近六百载,状元故里,正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大力挖掘、弘扬状元文化。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状元文化得以弘扬广大,状元文化中也会注入时代内涵。
作者:谭佃贵 马继舜 王学会 魏秀玲
推荐阅读:住在老龙湾的冯惟敏传说
石门坊最有名的除了红叶,还有讲不完的神话故事
八岐山不是名山也得是名山!来看看关于这座山最全的传说
点击 关注 转发
欢迎 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