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集团是中国浓香型白酒的鼻祖,被誉为中国白酒的灵魂,中国白酒的发源地,白酒技术的教科书,中国白酒文化的根。作为中国白酒第一商标,可谓同类第一。
汾酒是中国八大名酒之一。作为清香型的鼻祖,是开国之酒,又称“杏花村酒”。工艺精湛,历史悠久,以进口棉、味甜、余香、回味悠长而著称。汾酒作为中国白酒的活化石,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南北朝时称为“汾酒”,清代以汾酒闻名。汾酒厂由宝泉驿(后更名为益泉永)、崇盛永和德厚合并而成。它建于1951年,并逐年扩大,成为中国最大的白酒厂之一。
汾酒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从此闻名中外,成为名酒之一。随着历史的变迁,它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民国时期的汾酒
杏花村地区一直盛产美酒。它的葡萄酒容器也有不同的形状。大多数酒瓶上都标有杏花村或酒厂的名字。民国时期,沈明馆的“汾酒”可能是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最具历史意义的“汾酒”了。
民国时期沈明馆中的“汾酒”
1951―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这一时期的主流酒瓶是带盖和扁瓶的啤酒瓶,由山西专卖公司生产,酒标上有巴拿马勋章图标。
20世纪50年代初,红星奖章杏花村汾酒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期
1954年,酒厂更名为山西省榆次区地方国营杏花村白酒厂,白酒出口。汾酒以长城牌出口,长城牌由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销售。瓶型有白瓷瓶和玻璃瓶。
长城牌出口汾酒
1958年,酒厂成为山西省地方国营杏花村白酒厂,脖子上是专卖局专属的“五星”标志。这一时期出现了瓷瓶软木塞酒。
文革时期
文革时期生产的酒的品牌名称是“四新”,意思是“树立四个新思想,打破四个旧思想”。
20世纪60年代的四兴汾酒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在1970年代,使用了1960年代一直使用的“顾靖馆”商标。这一时期,除了白瓷瓶,还有带盖的玻璃瓶。
70年代古井亭牌亚盖伯汾酒
20世纪80年代
80年代初,出现了艺术手法各异的白瓷汾酒和褐瓷瓶汾酒,采用塑料盖。玻璃瓶汾酒的瓶盖换成了短螺旋盖。
80年代端盖汾酒
1986年左右,玻璃瓶汾酒出现了长螺旋盖的厚瓶。这种长螺旋盖的厚瓶在1988年完全取代了以前的瓶型,成为玻璃瓶的主流瓶型。
80年代末90年代,长铁盖汾酒是醉了。
20世纪90年代
1992年,长旋盖出现喷码。目前汾酒的主流瓶型主要是青花瓷瓶和长盖玻璃瓶。
80年代末90年代,长铁盖汾酒是醉了。
可以简单概括为,汾酒的外观从“沈明馆”演变为“四新牌”再到“顾靖馆”的注册商标,瓶盖从压盖变成铝盖,出现金牌logo。
2020年头锅原浆汾酒
2014年至今,第一壶原浆白酒是66度清香汾酒。
酒的灵魂产品,是汾酒作为中国酒魂的王冠。汾酒工艺
汾酒以晋中平原所产的“一把抓”高梁为原料,用大麦、豌豆制成的“青茬曲”为糖化发酵剂,取古井和深井的优质水为酿造用水。这口有优美传说的古井之水,与汾酒的品质有很大关系。汾酒发酵仍沿用传统的古老“地缸”发酵法。酿造工艺为独特的“清蒸二次清”。操作特点则采用二次发酵法,即先将蒸透的原料加曲埋入土中的缸内发酵,然后取出蒸馏,蒸馏后的酒醅再加曲发酵,将两次蒸馏的酒配合后方为成品。
《齐民要术》中对汾酒的生产工艺也做了图解。1932年,全国著名的微生物和发酵专家方心芳先生把汾酒酿造的工艺归结为"七大秘诀",即:"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共甘,曲必得其时,高粱必得其真实,陶具必得其洁,火必得其缓"的"清蒸二次清"工艺。汾酒是清香型白酒的典范,堪称中国白酒的始祖。中国许多名酒如茅台、泸州大曲、西凤、双沟大曲等都曾借鉴过汾酒的酿造技术。汾酒纯净、雅郁之清香为我国清香型白酒之典型代表,故人们又将这一香型俗称“汾香型”。专家称誉“其色、香、味”被实为酒中“三绝”,历来为消费者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