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立了周朝,姬子教了武王一本治国秘籍——《共范九畴》。书中讲了九种治国秘诀,即“五行、五事、八策、五纪、帝极、三德、究疑、共征、”,得到了这个秘诀,周
金庸武侠小说中写道:无色禅师窃听《九阳真经》,学武,日夜钻研,创立《少林九阳功》。从此,河南嵩山少林寺名扬天下。
1886年,美国人约翰彭伯顿发明了一种饮料——可口可乐。后来,可口可乐风靡全球。据说这个秘方已经保存了120年。
关于如何立人、立言、立功、立业、建国,国内外有很多经典案例。由此可见,任何一个人或组织要想站起来,站稳脚跟,引领潮流,就必须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和行业秘诀。后来者即使模仿,也只能模仿其形,不能模仿其神。
秘密事业在白酒江湖也不例外。最著名的是汾酒的“十大秘笈”,被誉为“国酒之源、香之祖、文化之根”。几乎成为中国白酒界的“传世宝典”,后来者纷纷学习、效仿。
民国时期,酗酒的“十大秘密”(当时的“七大秘密”)传遍了全国。建国至上世纪80年代,在“汾酒老大”美誉的影响下,全国酿酒届掀起了新一轮研究“十大秘笈”的高潮。
方是中国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工业微生物学先驱,应用现代微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传统发酵产品的先驱者之一。毫不夸张地说,方是中国白酒行业的“达摩祖师”。正是因为他,才奠定了“十大秘密”的基础。
1933年,青年教师方访问汾酒,结识了汾酒酿造大师。他们用科学和经验相互碰撞了半个多月。他们经过分析、试验、思考、论证,对汾酒酿造过程中使用的数百项数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全面总结了汾酒的酿造工艺。以千百年来口耳相传的汾酒古老酿造工艺“瓦罐发酵、蒸熟、二次清洗”为基础,总结出七大秘诀,而这七大秘诀正是后来十大秘诀的基础,即“人必有其精,水必有其甜,乐必有其时,高粱必正宗,陶必净,坛必湿,火必缓”。
后来,汾酒人受华优选法的启发,把经济数学的方法运用到汾酒的科学研究中,并结合传统的酿酒工艺,把方提出的“七秘”升华为“十秘”,即“人必有其精,水必有其甜,乐必正时,食必实,器必洁,罐必湿,火必缓,料必准。”
“十大秘密”到底有什么魔力?为什么后来引起了全行业的学习模仿和传播?这就需要我们从它的具体内涵入手。
“人必有其精”是指酿酒师必须是精英人才,酿造汾酒的技术人员和工人是知其然、明其所以然的专门人才;
“水必须甜”是指酿造用的水必须清澈甘甜,汾酒用的水是地下840米的岩溶水;
“制曲必须适时”是指酿造用的曲必须符合环境和气候,曲要适时晾晒和翻制。只有酵母菌、酵素菌、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充分生长繁殖,才能做出好的曲;
“粮必实”是指用于酿造的粮食必须是真的。为精选饱满坚实的粮食,汾酒集团建设了10万多亩绿色原粮基地,培育高颜值、名牌的优质高粱、大麦、豌豆;
“器皿一定要干净”是指酿酒用的器皿一定要干净整洁。为了ens
“缸必须湿”是指发酵用的缸必须保持在适宜的温度,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繁殖、生产和代谢以及风味成分的生成都需要“温度”来控制;
“火一定要慢”是指发酵和蒸馏过程中的温度波动一定要慢。蒸粮食时,高火有利于原料糊化、糖化、发酵,蒸酒时,低火可分离高沸杂质,减少挥发损失。
“料必准”是指制大曲时,豌豆、大麦、水的比例要合理;酿酒时,水、温度、曲、高粱的比例一定要合理;
“每一个工人都必须一丝不苟”是指无论场、甑、发酵管理操作,工艺流程都必须一丝不苟、细致入微。
“严格管理”意味着质量管理必须严格和严谨。从系统的“预控质量管理”,到执行“高于国际标准的食品安全内控标准”,汾酒的质量管理“没有最严格,只有更严格”。
“十秘”就是这么简单的十个公式,就像少林的“七十二绝技”,不像独孤九剑的变幻无穷,太极的飘逸空灵,九影的骨爪变幻莫测,有一个“稳”的结尾。
少林功夫人人都能学,但力量不足;“十大秘笈”任何酒企都可以借鉴,但只能得其形,不能得其神。
在山西杏花村,酿酒是天地造化的一种“锤炼”。它能浸透“天地皇”之气,包容世间万物之灵,执着地秉承“天人合一,生态发酵”的理念。“田璇”是指气候对酒体的影响。杏花村的气候冬暖夏凉,温暖清爽,空气中有训练有素的“工作有价值”的微生物种群。而“地黄”则是独特的地理环境对酒体的成就。杏花村是具有“土胃、吕梁弯、喀斯特泉、地形降水”四大特殊地理编码的独特酒
酒“闭环”和“绝域”之宝地。只有杏花村这样融天地之精神的生态环境,加上“十大秘诀”才能酿造出清香纯正的汾酒。汾酒“十大秘诀”的诞生和确立,是白酒行业的整体幸事和宝贵财富。这一堪称工艺“教科书”的问世,开创了白酒行业工艺经典,制普造册的先河,诠释了中国白酒工匠精神之深刻内涵,推动了白酒行业的整体繁荣和发展,成为中国白酒工艺发展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具有划时代意义和价值。
汾酒“十大秘诀”,无愧为推动中国白酒产业进程的“中华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