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别人的宴会不妨换个思路,尝试以个人创新来推动周围环境的改变。喜事不一定要送礼。可以送一束浪漫的花,发一条问候的短信,或者点一首深情的歌,既表达了自己的情意,又不增加各方负担。真正使互惠回归到正常的情感交往,成为一种互惠互利、有利于整体提升社会利益的人情消费。
“你和XXX关系好吗?”“我高中过得很开心。”“那么这次你会去参加她的国庆婚礼吗?”“哦,其实我们也不是很熟。”最近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反映了一些年轻人对花钱办婚礼的无奈甚至抵触。国庆期间,刚工作一年的贺珮陷入了随份子钱的烦恼中,已经收到8份婚礼请柬的她算了下,光份子钱加起来就得花掉近7000元,相当于她一个月的工资。
短短七天,一个月的工资被八场婚宴“全部没收”。何佩的经历其实并不是极端案例。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钱”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邻居搬新居,亲戚家里添新人,长辈过生日等。这可能都需要一份钱。“钱钱”一般是一种民俗,可以加深人际关系。然而,随着“份子钱”的数码加大,一些地方逢喜事就办酒宴之风愈演愈烈,导致“份子钱”成了一种沉重的人情负担,很多人收到请柬如收“罚单”,称之为“人情消费猛于虎”一点儿也不为过。
难怪俗话说“人情大于债,可以一锅卖。”对接受者而言,明知“人情”是债,“钱”收了,婚宴吃了,但这些“人情”是欠的。该还的还得一个个还,甚至翻倍。就送礼者而言,不送礼吧,情面过不去;送礼少了,好像也不好看;送礼多了,负担不起,实在让人纠结。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主张礼尚往来。结婚、生子、生日、参军、乔迁等。是生活中的喜庆事件。给个热闹祝贺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都给“钱”,互相攀比,无疑增加了亲友的负担。所以,给“钱”应该够了;否则就会偏离互惠的初衷,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关系。“唯礼是图”的礼尚往来,实质上就是把人际关系金钱化,使送“份子钱”者和收“份子钱”者都把礼金多少作为衡量感情深浅的唯一尺度,不仅增加了人们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地步。
对于礼尚往来成为负担,人情消费“猛于虎”,我们不应该止步于批评和抱怨,而应该站在移风易俗、改变旧习的高度,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出发,正确处理“面子”和“里子”的关系,科学确定人际交往的原则,提倡新事物、节俭做事,使人际交往与自身的经济能力和意愿相一致,使人情消费从“人情”转变为“人情”。
首先,我们要“量力而行,但求自己”,从我做起。一方面,家里有喜事要办的时候,尽量缩小通报范围,降低交际宴请标准,减少不必要的礼仪,尽量把酒席办得节俭、朴素、文明、健康。另一方面,参加别人的酒席,不妨换个思路,尝试以个人的创新来推动周围环境的改变。喜事不一定要送礼。可以送一束浪漫的花,或者发一条问候的短信,或者点一首深情的歌,既表达了自己的情意,又不增加各方负担。它富有时代气息,真正使互惠回归正常的情感交流,成为互惠互利、有利于社会利益整体提升的人类消费。
在人与人之间所需要的亲情、友情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维护亲朋好友的人情往来,更不能寄托在物质和金钱上。,每件喜事都会发生在人们身上,所以最好少给钱。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少给钱或者不给钱,人类的消费才能成为现实。
(来源3360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