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的香型是有其物质基础和标准依据的不是某个厂商设定的概念。标准对香型的感官风格和理化指标有相应的要求,也划分了质量等级。
白酒香型规范化可分三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初,第一阶段:,主要白酒试点项目的总结为香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比如茅台试点分析,己酸乙酯是窖底酒的主要成分,为浓香型白酒提供了理论依据。
20世纪70年代末,在第二阶段:,召开的全国名酒协作会和1979年第三次评酒会上,正式提出并确立了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和米香型四大香型。同时,在本次品酒会上,这四大香型的代表酒分别获得了全国名酒和优质酒的称号。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第三阶段:,第三、四、五届评酒会的推动下,新风味的建立取得了很大进展。在第五届品鉴会上提出了“四香六型”的概念。西凤酒确立了凤型,最终在1992年挤进第五香型。此后,对双香型、芝麻香型、特香型和豆豉香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并分别提出了建立其新香型的理论依据。1993年,发酵大豆香型召开了香型建立研讨会,通过了香型标准的建立和上报等一些决议。目前,第六味《浓酱香精》国家标准已于2009年12月1日正式发布实施。
1979年的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对白酒风格的描述进行了概括,统一了尺度,有如下描述:
酱香型酒:酱香出众,优雅精致,醇厚,回味悠长。
浓香型酒:窖香浓郁,酸甜苦辣,香韵和谐,尾韵悠长。
清香型酒:香气纯正,风味协调,口感醇厚、香甜、柔和,回味清爽干净。
米香型酒:有优雅的蜂蜜香味,入口柔和,入口干净,回味宜人。
从科学角度看,白酒的主要香气成分是低级脂肪酸酯和低碳羰基化合物。主要风味物质为酸、高级脂肪酸酯和多元醇;此外,酚类化合物和芳香化合物也是一些葡萄酒的重要风味成分:
浓香:己酸乙酯、丁酸乙酯
清香:乙酸乙酯、乳酸乙酯
酱香:的主要香气尚未确定,其中酯类成分最为复杂。各种酯类都有,但总含量低于浓香型。
此外,由于勾兑技术的运用,不同香型的酒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将兼容并蓄,取长补短。比如浓香型白酒,通常会加入1/100的酱香型白酒来平衡香气,还会加入少量的芝麻香型白酒来改善回味。
综上可以看出,香型不是厂家设定的概念,而是为了更方便研究和分类管理。风味是标准,香气是产品的属性,但它的来源是产品,产品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工艺生产出来的。这种酒最大的区别来自于原料和工艺,导致了风味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