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初,有人提出“离开茅台镇,就不能生产茅台酒”的观点,但当时反响并不大。近年来,这一观点再次被提出,引起了热议。
为什么同一观点在不同时期会有如此大的反响?这句话是对还是错?
其实提出这个观点的人并不是排斥其他种类的白酒,而是基于实地考察和时间。
上世纪90年代,因为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很多人还处于吃不饱的状态。酱香型白酒是纯粮酿造,优质白酒对原料要求高。
所以酿造酱香型白酒要极其小心,不能浪费粮食。
很多技术专家来茅台镇学习研究酱香型白酒的酿造技术,回去还是做不好。一次还好,每次打击和压力都会升级。
所以当时就有人提出了“离开茅台镇,就不能生产茅台酒”的观点。
茅台镇有什么特殊性?
1.历史条件
茅台古镇,位于仁怀市赤水河畔,是贵州的咽喉要塞。
据史书记载,西汉皇帝在位期间,农作物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过剩,酒业的兴起有了物质条件。茅台镇利用黔北的气候和地域优势,被称为“酒乡”。
" alt="离开茅台镇,产不出茅台酒?" onerror="javascript:errorimg.call(this);">清末民初,茅台镇就已经发展成了黔北的重要交通要地,当时贵州省大部分的食盐都是从此处运往各地,因此,茅台镇名声大起,盐业发展之迅速,也带动了茅台镇的酒业发展,渐渐茅台镇的酒名声大振,据记载:茅台酒乃黔北第一酒。
清光绪年间,茅台烧春和回沙茅台,已经初步定性,酱酒文化也逐渐显现。
茅台镇所在之地,可谓是历代酿酱师的风水宝地。
2、原料
众所周知,酱香型白酒是纯粮食酿造,这的粮食说的可不是平常的高粱小麦,而是茅台镇独有的一种有机糯高粱--红缨子。
很神奇的是,红缨子只能在有特殊气候和环境的茅台镇种植,这也是为什么说“茅台镇不可替代”的原因之一。

红缨子和其他农作物相比起来,粒小皮厚,颗粒非常饱满,能多次蒸煮,这是其他高粱比不过的优势。由于原料本身的特点,才能成就酱香型白酒的特殊酿造工艺。
3、生态环境
茅台镇坐落于赤水河东岸,依山傍水,具有无可复制的气候、地域、水资源等独特的地质风貌,恰好这一切也都是酱香型白酒酿造的必要基础条件。

茅台镇四处环山,处于河谷地带,温度差较大,非常适宜酿酒微生物的繁衍和生存,酱酒的主体香中至少有一百种微生物的参与。
茅台镇的土质也及其的特殊,放眼望去都是紫红色的土壤,专家把这种土壤称之为砂页岩,跟随地表水融入赤水河时,被过滤吸收,可谓是天然的山泉。
经过历史冲刷的茅台镇,依旧是被全世界公认的酱酒之都,至今也没有可替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