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红旗渠源头后,我们先后走进张卓河畔的几个传统古村落,看看春天村落的样子。都属于平顺石城镇,相距不远。看似相似,实则各有千秋。每次走下来,都是感慨万千,无限思乡。
白羊坡住宅
几个传统村落的共同点是,都位于太行深处,张卓河畔,保留着传统的建筑风格,依山而建,青石地基,青石路,青石墙,石凳,石磨,石板屋顶,土坯房,古韵十足,明清建筑遗迹一应俱全,木雕砖雕精美。鸡犬吠叫,猫在奔跑,相对人烟稀少,偶尔见到老人,基本不是青壮年和儿童,简单安静,却少了生机和活力。
白羊坡木雕
在农耕文明和城市化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寻求新的生活方式和更好的发展。孩子们也在接受全新的教育,村里的常住人口在减少。这也是必然趋势。然而,看到其他时间很容易,看到其他时间却很难。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明白“少年不知愁是什么滋味”,也渐渐明白“家乡是我们年轻时想逃离的地方,是我们老了可能回不去的地方”。人生有那么多无奈,不能为所欲为,所以要珍惜每一刻。
白羊坡石板屋顶
,白羊坡位于张卓南岸的大山深处,“人造天河”从村中穿过。登记在村口新建的门楼里,墙的左边是二十四节气民间艺术馆,右边可以看到依山而建的白羊坡,错落有致。在云雾缭绕的山色映衬下,小山村显得更加优雅独特,有点像布达拉宫,远看又像碛口镇的李家山。
村落排印介绍白羊坡有三个省级“非遗”项目,分别是“街刮”、“九曲黄河阵”、“传统棉纺织技艺”。虽然晚上转九曲黄河灯更有意思,但我们还是兴奋地绕着转,感受一下。迷茫,光天化日之下还是走错了。不知道怎么比别人少走一半路,提前转出。之后,我们爬上长满青苔的青石路上的台阶,漫步在长长的巷子里,慢慢地走,静静地看,感受着村庄的独特魅力。盘根错节的老桑树立在一角,历史年代不详。看起来像一个饱经沧桑、满脸皱纹的老人。让人不禁想起《牛郎织女》年的老槐树,但它并不说话,而是默默的向我们讲述着村庄的历史和过往。村屋的墙壁上随处可见六七十年代特有的标语和口号,很怀旧。好笑的是我们还在村边的舞台上随便玩。一场场过后,我们可以看到能笑掉大牙的荒唐闹剧。怀旧,有时是淡淡的忧伤,有时是盲目的欢喜。
老桑树
走进白羊坡村记忆馆,那些农耕器具、民风民俗、旧物历历在目,尤其是看到一个小脚老太太穿的三寸金莲鞋。我奶奶立刻出现在我面前,想起小时候和她睡在一个炕上,早上给她梳头,看着她用长长的白色裹脚布一层一层裹住自己畸形的小脚。我们常说,鞋子适不适合,只有脚知道。偶尔如果走累了,或者鞋子稍微不合适,走路的时候脚会觉得不舒服。那时候,女人如果不人工扎脚,会被人嘲笑,真的会割脚。好在三寸金莲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
木制织布机,在不同的场合看到,总会让我想起我的祖母。小时候去外婆家,经常看到她坐在那里穿梭编织。我妈家很多粗布床单被子都是我奶奶织的。
更棒的是,展厅里设计了一组农民时间,展现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生活节奏。随着插图,走进一个农家庭院。其间全方位感受农村日出日落的生活过程,体验过去没有手机、电脑、电视的岁月。村民们过着怎样富裕幸福的生活?
厨房里笨拙的饸饹床、旺盛的火苗、大大的铁锅,房屋内牌匾、镜子、桌子、旧相框......一切都是小时候见到的样子,仿佛回到了儿时奶奶家里。看着那些熟悉的老物件,忘情感慨时,猛回头,土炕上坐着一对老年夫妇,着实吓了我一大跳,刚准备打招呼,细看,假人。面前的簸箩里还卧着一只可爱的猫咪,忍不住过去抱抱,原来也是假的。
村前柏树青绿,村后杏花正艳,春暖白杨坡。 村里浏览,记忆馆里徘徊,恍惚间,梦里不知身是客,在同伴的呼唤下,终于恋恋不舍离开白杨坡,去往下一个村子。